入冬後不食,潛伏在深水區或洞穴裏過冬,如果沒有什麼東西去侵動,它一般不遊動。
在潮池、河口域或開放性的沿岸海域,棲息著線紋鰻鯰。線紋鰻鯰是群集性魚類,平常大多喜歡成石魚經常伏在水底不動群結隊活動,白天則棲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中,隻有晚上才出來覓食,以小蝦或小魚為食,屬夜行性魚類。當幼魚出外活動,遇驚擾時會聚集成一濃密的球形群體,稱為“鯰球”,以求保護自己。
線紋鰻鯰產於亞洲,身體又長又彎,能夠長到40厘米。就像鱧魚一樣,線紋鰻鯰擁有鰓上器官以獲取氧氣,當它們決定到陸地上捕食時,鰓上器官就會取代鰓的功能,來支持它們的呼吸。
雖然沒有胸鰭,但是線紋鰻鯰卻有著一套獨特的方式對陸地上的獵物進行追蹤(通常是甲殼蟲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小昆蟲)。這種生物的脊柱是可以彎曲的,尤其是在脖子的位置。由於在水中它們不能正常的吃掉獵物,所以它們通常會彎下脖子,讓自己的口對準獵物,然後進食。這些進化的特點使得它們能夠從一個池塘到達另一個池塘,並且在途中獲取更多的食物。
線紋鰻鯰背鰭及胸鰭的硬棘呈鋸齒狀,並長有毒腺,因此,人們被刺傷後會感到劇烈的疼痛。其毒刺分泌的毒液含鰻鯰神經毒和鰻鯰溶血毒,一旦被刺到,會引起長達48小時以上的抽痛、痙攣及麻痹等症狀,甚至引起破傷風,曾有致命個案。
生命的強者:黃顙魚
黃顙魚又被稱為嘎牙子、咯魚、咯咯噎、昂刺魚、黃臘丁、央絲等。
體長,腹平,體後部稍側扁。它的線紋鰻鯰頭大且平扁,吻圓鈍,口大,下位,上下頜均有絨毛狀細齒,眼小。它有4對,大多數種上頜須特別長,無鱗,背鰭和胸鰭均有發達的硬刺,刺活動時能發聲,胸鰭短小,身體為青黃色,通常具不規則的褐色斑紋;各鰭為灰黑帶黃色。
黃顙魚分布的範圍十分廣泛,除西部高原外,幾乎全國各水域均有分布。黃顙魚多在湖泊靜水或江河緩流中營底棲生活,特別喜歡生活在具有腐敗物和淤泥的淺灘處。
白天潛伏於水體底層,夜間浮遊至水上層覓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處。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十分強,即使在很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也能很好地生活。
黃顙魚是雜食性魚類,不過,其食性是以肉食性為主。黃顙魚一般在夜間進行覓食,它的食物主要有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黃顙魚的食性會隨環境和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在春夏季節,黃顙魚常吞食其他魚類的魚卵;到了較寒冷的秋冬季節,黃顙魚吞食的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則漸漸減少。黃顙魚的食性會隨著其體長的變化而變化,體長在2~4厘米的黃顙魚,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在5~8厘米的黃顙魚,主要攝食浮遊動物以及水生昆蟲;體長超過8厘米以上的黃顙魚,主要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
黃顙魚一般在2齡達到性成熟。
黃顙魚的產卵活動多在氣候由晴朗轉變陰雨的夜間進行。每年的5~7月,雄性黃顙魚會先遊至沿岸地帶黃顙魚小黃顙魚水草茂密的淤泥黏土處,築好以供雌性黃顙魚產卵的魚巢。雄魚築巢後即留在巢裏,等候雌魚到來,然後在巢裏進行產卵受精。雌魚產過卵後便會離巢覓食,而雄魚則會留在巢附近守護發育中的卵和仔魚,直到仔魚能離巢自由遊動時為止,這個過程一般需要7~8天。
黃顙魚的生長速度較慢,其個體體重一般為200~300克。在自然水域中,1齡的黃顙魚可長到體長為56毫米,體重為5.7克。2齡的黃顙魚可長到體長為98.3毫米,體重為20.6克。3齡的黃顙魚可長到體長為135.5毫米,體重為36.1克。4齡的黃顙魚可長到體長為160.1毫米,體重為58.2克。5齡的黃顙魚可長到體長177.7毫米,體重為81.3克。
黃顙魚是淡水刺毒魚類中毒性較強的魚類之一,它的背鰭刺和胸鰭刺均有毒腺。人們常因黃顙魚的穿刺造成撕裂傷、出血、局部腫脹,並引起發熱,患處劇痛0.5~1個小時才會停止。
水域中的小獅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