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
在早晨和傍晚時,陽光是斜射過來的,陽光通過空氣層的路程變長了,其受到的散射就會減弱,其中減弱最多的是太陽光波中的紫色,接下來是靛色、藍色,而減弱得最少的為紅色和橙色光。因此陽光照射在天空和雲層上時,就會形成美麗的彩霞。
在夏天的清晨,低空空氣穩定,塵埃少,天空中有時會出現鮮豔的紅霞,即朝霞。朝霞的出現表示東方的低空中含有的水分較大,且有雲層。等太陽升高後,熱力對流會慢慢地向平麵發展,雲層會逐漸加厚,壞天氣就即將來臨。這也正是“朝霞不出門”的原因。
傍晚時,因經受了一天的陽光照射,溫度變得較高。低空大氣中的水分一般較少,但塵埃會因對流減弱而集中到低層中。因此如果此時出現了晚霞,說明西方的天氣比較幹燥,這主要是因塵埃等對太陽光進行散射的結果。根據氣流由西向東移動的規律,未來當地的天氣會變好,因此就有了“晚霞行千裏”的說法。
需要說明的是,“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並不是絕對的,它隻是一般的規律。
什麼是散射?散射是指由傳播介質的不均勻性引起的光線向四周射去的現象。光束通過不均勻傳播介質時,部分光束將偏離原來方向而分散傳播,從側向也可以看到光的現象,叫做光的散射。
太陽輻射通過大氣時遇到空氣分子、塵粒、雲滴等時,都要發生散射。
非洲也有不熱的地方嗎?
非洲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特點是高溫、少雨、幹燥,氣候帶分布呈南北對稱狀。一說起非洲,很多人就會馬上聯想到高溫、酷熱、幹旱這樣的詞語。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聯想,大部分是因受到了影視作品的影響。在那些影視作品當中,非洲人幾乎都是穿得很少、嘴巴很幹、皮膚很黑,這樣當然容易讓別人對非洲產生熱的印象了。
但是,並非非洲全境都是炙熱難耐的氣候,在廣大的高原地區,因海拔的抬升,氣溫涼爽適宜。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會下降0.6℃,因此海拔較高的高原地區就算是白天陽光最強烈的時候,溫度也隻有27℃左右,到了晚上,溫度會下降到10℃以下,有時還會下冰雹呢。
冰雹是如何形成的?水蒸氣隨氣流上升遇冷會凝結成水滴,當溫度達到0℃以下就會結成冰。在此過程中水滴會吸附周圍的冰粒和水而變大,當其重量大到不能被上升氣流所承載時就會下降,當它們降落到溫度較高的地方時,表麵會化成水,會再次吸附周圍的水而上升。這樣反複上升下降,會令冰粒的體積逐漸增大,而當其重力大於空氣浮力時,就會降落到地麵,那些到達地麵時未化成水的固態冰粒就是冰雹。
地中海曾經是一片大沙漠?
位於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地中海,其東西長度在4000千米左右,南北最寬的地方有1800千米,麵積約為250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1450米,最深處512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陸間海。可讓人想象不到的是,這樣的大海曾經竟是一片荒涼的沙漠。
研究人員發現,在地中海海底的不同地點的沉積層中,有石膏、岩鹽和其他礦物的蒸發岩,它們形成的時間距今大概有700萬年。我們依據如今曬海鹽的知識得知,隻有在封閉的鹽場,令原生海水的90%以上蒸發完,才會沉澱出食鹽來。由此看來,地中海在以前的確是幹涸的。科學家判斷,當時的地中海地區應該是一片荒涼的沙漠,就如同如今的地中海附近的沙漠一般。後來經過地殼運動,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打開了,水流才又湧回地中海。
如今,地中海區域的降水量非常少,又因為氣候炎熱,海水正在不斷地蒸發。科學家推測,按照現在的降水量和其他因素來看,在幾千萬年後,地中海很有可能會消失。
什麼是地中海氣候?地中海氣候,又稱作副熱帶夏幹氣候,由西風帶與副熱帶高氣壓帶交替控製形成,是亞熱帶、溫帶的一種氣候類型。主要分布於中緯度大陸西岸,因地中海沿岸地區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氣候是比較獨特的一種氣候,特點為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