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身邊的問題
發現就在人們身邊,隻要做有心人,一定會成功。
河北省青縣有一位叫於汝強的年輕人,他從身邊的難題上找到了發明的題目。1987年,於汝強高考落榜。作為一個農家子弟,求學多年,未能如願,又因家庭條件所迫,無力繼續上學。當時,他不免會因此而傷心和迷惘。
於汝強不甘心就這樣碌碌無為度過這一生,他在勞動之餘,堅持讀書自學,總在琢磨著搞點名堂。一個寒冬的夜晚,他望著家裏燒得通紅的煤爐忽然想:為什麼不能將爐子的熱量儲存一部分,需要時釋放出來呢?如果能發明這樣一種爐子,既能節約能源,又能給鄉親們帶來方便。
靈感的閃現隻是瞬間的,把靈感轉化為成果可不是件容易事。為了彌補知識的不足,他廢寢忘食地自學大學物理課程,同時還廣泛閱讀所能找到的相關書籍。那段時間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其中,不分白天黑夜,按照自己設想的節能爐模樣,草圖畫了一幅又一幅,算式演算了一遍又一遍,有人說他“得了神經病”。
圖紙有了,真正搞起試驗來,沒有材料、經費是不行的。家裏困難,拿不出錢,於汝強就用所學知識給人家改裝農用機械,獲得部分收入,然後用這部分收入再投入節能爐的試驗。幾經周折,他利用收集燃煤爐的餘熱,首先研製成功了節煤食品烤箱爐。但這種爐子隻能滿足一些工商戶的需要,還不能走進普通百姓家。
經過幾年鑽研與實踐,雖然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設計效果,但於汝強從中增強了信心。一次,他從觀察蒸汽鍋爐得到啟發,隨後在原烤箱爐上設計出轉化裝置,將收集儲存的熱量轉化成高溫高壓蒸汽,用以燒水做飯。緊接著,他又進行了重新組合,從而形成了體積小、功能全、適合家庭操作的節能燃煤爐。
1997年年底,北京、石家莊的幾位專家到青縣為於汝強的成果作鑒定。他當場給專家們點爐,不到3分鍾就燒沸了4公斤冷水,20分鍾蒸熟一鍋饅頭。同時,他還進行了蒸、煮、烤、炒等多功能表演。鑒定結果,節能爐每日僅用2公斤煤便能滿足6口之家全天的吃喝,再加6公斤煤還能帶起兩組暖氣片及淋浴。如今,他研製的節能燃煤爐已申請兩項國家專利,其中外觀設計專利已授權。
張毅是我國雲南省的一位中學生,他參加了學校組織的科技小組,積極進行小發明活動。他發明的《新式英語詞典用法及編法》獲得了第十一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和“王丹蘋青少年發明創造獎”。
張毅的發明秘訣就是抓住身邊的問題,從研究解決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出發,尋覓發明的靈感。
初二時改進清涼油盒是張毅的第一次發明。他家住在竹林旁邊,每到夏天,都會有很多蚊子光顧。晚上隻要門窗未關好,蚊子就會悄然而至。在蚊子的輪番叮咬之下,他不得不向清涼油求援。可是清涼油盒這時卻和他過不去,任憑他怎麼用力也打不開。耳邊縈繞著蚊子飽餐後的嗡嗡聲,身上被蚊子叮咬的大疙瘩鑽心地癢,情急之下,他把清涼油摔在地上。可這也不管用,清涼油盒在地上打了幾個滾,依然牙關緊咬。
焦急之中,靈感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張毅腦海裏冒出來:“是否可以對清涼油盒進行一下改進,使它容易打開呢?”於是,根據這個思路,他在結構上對清涼油盒進行了改進,讓清涼油盒的底座凹一點,變為月牙形,而盒蓋的形狀不變,但內壁有與底座對應的隔,這樣就使磨擦麵積增加,容易打開,且又具有很好的密封性。經過一番努力,然後終於做出了“新式清涼油盒模型”。張毅因為這項發明獲得了州級二等獎,雖然不是大獎,但要知道這是他的第一次發明。
有了第一次發明的體驗,張毅的創造性思維由此被打開了。在初三上學期,他發明了“兩用拖鞋”,獲省級三等獎,並被吸收為德宏州發明協會會員。同年他撰寫了《青少年創造力開發和群眾創造性活動》的論文,被州發明協會印發全州。就在這時,他生出了改進英語詞典的念頭。
經過長時間對英語單詞和電腦編排等方麵的分析,張毅偶然有了這樣的靈感:“是否可以用元音在單詞中的特征來表示單詞在詞典中的位置?”於是他根據靈感初步寫了《新式英語詞典用法》。
張毅的這項發明打破了以往用26個英文字母順序來查找和編排英語詞典的習慣,而采用元音在單詞中的特征來表示單詞在詞典中的位置,因此能夠達到見單詞、知頁碼、翻詞典的神速。(注:按這種方法查的英語詞典需要重新編)。
《新式英語詞典用法》具有廣泛的實用性。它不僅可以用在英查英、英查漢、漢查英、漢查漢等詞典、字典中,同時也可以運用在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具有這種特點的文字中,甚至可以運用在當今社會用途最廣的電腦上,從而可能會導致詞典類的編排和查找方麵的一次重大變革。
張毅、於汝強兩位朋友的發明經曆告訴我們:發明就在我們身邊,隻要做有心人,一定會成功。反之,如果我們連身邊的問題都看不到,抓不住,那麼我們注定要失敗。
不久前,一位畢業於名牌大學的年輕人到一家大公司應聘業務員。他條件最好,有在市外貿公司的三年工作經驗,是眾多應征者中的佼佼者,所以當他麵對主考官時胸有成竹。
主考官開始發問說:“你在外貿公司具體做什麼工作?”
那位年輕人說:“我在那裏做出口山野菜方麵的業務。”
主考官繼續問道:“哦。那你認為,對業務人員來說,產品和客戶相比,哪個更重要?”
年輕人琢磨了一下,回答說:“當然是客戶重要。”
主考官看著他,又問:“既然你做過山野菜業務,那麼你應該知道你身邊出現的一個問題,山野菜中,蕨菜出口主要對象是日本,以前銷路非常好,供不應求。可是這些年,國外客商突然不要了。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因為菜不好。”年輕人回答說。
“那你知道為什麼菜不好嗎?”主考官說。
年輕人停頓了幾秒鍾,說:“因為質量不夠好。”
主考官注視著他,說:“我敢肯定,你沒有去過產地。”
年輕人靜靜地看著主考官,沉默了半分鍾,沒有作正麵回答,卻反問道:“你怎麼能看出我沒去過?”
“如果你去過那裏,就應該知道菜不好的原因。采集蕨菜的最佳時間隻有10天左右,在這段時間裏,蕨菜非常新鮮可口,早了還沒熟,晚了會變老。采好後,要在地裏攤開放,晾曬一天;第二天翻個兒後再晾曬一天,目的是把水分蒸發幹淨,然後再把它們成把捆好,裝箱。想吃時隻需要把蕨菜放在涼水裏浸泡一下就好了。可是當地農民為了多采一些,多賣點錢,並沒有把蕨菜放在地上用陽光晾曬,取而代之的是放在炕上,點火加熱。這樣隻用兩個小時就烘幹了。從外表上看,這樣加工處理的蕨菜沒什麼區別,可是食用起來,不管怎麼泡在水裏,嚼起來又老又硬,就像老樹根一樣,根本咬不動。不久就被國外客商發現了,他們對此一次次地提出忠告,結果農民還是一意孤行。最後,人家決定封殺,從此再不從我國進口蕨菜了!”
聽了這番話,年輕人羞愧地低下頭,輕聲道:“不好意思,我確實沒有去過產地,所以也不知道你說的這些事。”
年輕人最終充滿遺憾地走出外貿公司的大樓。他終於明白一個道理:他就像那些為了加工速成蕨菜的農民,省略了兩天的陽光,烘幹了自己!隻圖快點生產出產品,卻忽略了身邊的問題。一個連身邊的問題都看不見、抓不到的人,大公司是不需要的,也是注定要失敗的。
從自身形象開始改變
從自身形象抓起,給自己好的改變,一定會取得成功。
我們在參加聚會時,在與客戶洽談時,都應注意自身的形象。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作什麼樣的打扮,都值得我們仔細地揣摩,切不可隨意,讓人產生一種邋遢的錯覺,從而影響大局。
有一家大公司招聘部門經理,經過重重考核,有兩名應聘者得到了最後一輪麵試的機會。一天,兩名應聘者來到了公司,接受最後一輪的考核。
兩名應聘者的表現都很出色,且都穿著西裝,看起來精神頭十足。不同的是,第一名應聘者拎著一個幹淨的商務包,而第二名應聘者的包卻有灰塵。後來,招聘方決定留下第一名應聘者。
招聘方的總經理後來說:“如果一個人幹淨整潔,那別人一定願意和他合作;相反,如果這個人邋遢不堪,就不會有太多的人願意與他接近。每一個公司的職員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他的個人形象又怎麼能馬虎呢?”
也許,現實生活中不乏不修邊幅之人,但是這些人與那些成功人士相比,所占的比例又有多少呢?外表雖然不能決定事情的成敗、人的好壞,但是,能決定這個人是否有朝好的一麵發展的願望,是否有力求完美的縝密態度。
剛當推銷員的時候,羅賓雖然在很多方麵都很努力,但唯一不足的就是不知道怎樣打扮自己,經常穿著不得體的衣服。公司裏的一位經理看到後提醒羅賓,合適的著裝對推銷員非常重要,他可以幫羅賓找一位專業人士好好地設計一下。
“可我根本沒有那麼多的錢買衣服!”羅賓害羞地說。
經理想了想說:“這樣吧,我有位朋友叫托尼,他是專門開服裝店的。我把你介紹到他那兒去,讓他幫你挑選幾套得體的衣服,再給你一個比較便宜的價格。這樣既省時間又省錢,何樂而不為呢?”
羅賓信服地點點頭。
一天,他們一起去了托尼開的那家服裝店。托尼很熱情,先和羅賓談了許多包裝自己的經驗,包括如何挑選西服以及與之相配的襯衫、襪子、領帶和如何搭配它們的顏色、樣式等,並告訴他怎樣買衣服才最劃算,以及怎樣穿才能延長衣服的壽命等等。
羅賓還是第一次聽人講穿衣服的學問,有許多是他從小到大也未曾聽說過的。他覺得很新鮮也很有道理,於是讓托尼幫自己從頭到腳包裝了一番。
羅賓還去了高級美發廳,特意理了個生意人的發型。打扮好的羅賓簡直像換了一個人,同事都說羅賓的打扮既得體又時尚,像個形象代言人。人們逐漸改變了以前對他的不良印象。
客戶們也很欣賞羅賓的這套行頭,在很多的推銷員中,他們更願意和這個穿著大方得體的小夥子接觸。他的業務量逐漸增多。
過了不久,羅賓用於形象設計的錢就賺了回來,他的業務比以前做得更出色了。許多客戶都說,他看起來十分專業,看他的著裝就覺得他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
可見,從自身形象抓起,給自己好的改變,一定會取得成功。
把自己“推銷”出去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人紛紛陷入求職難的窘境。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堅信自己是一塊閃光的金子,把自己“推銷”出去。隻有把自己“推銷”出去,才能取得成功。
求職難的問題不隻存在於現在這個時代。早在許多年以前,就有人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而發愁。著名的《泰晤士報》現任總編輯就曾遇到過求職難的局麵。
那時他剛從大學畢業,拿著一紙文憑四處求職,結果四處碰壁。就在許多大學生都想要放棄的時候,他依然堅信自己將取得成功,他始終認為:“隻要邁出第一步,就能更加接近成功。”
信心十足的他來到《泰晤士報》求職,應聘編輯的職位。結果招聘方負責人告訴他,人員已經招滿了。但是他沒有死心,他問:“貴報需要記者嗎?”招聘方負責人再次拒絕了他,說記者的職位也沒有空缺。麵對兩次拒絕,他並沒有絕望,接著問道:“校對人員的職位有空缺嗎?我願意試試。”他的執著並沒有換來奇跡,對方再次好言拒絕了他。
年紀輕輕的他,終於低下了頭,一種失落感油然而生。突然,他又抬起頭來,笑著對招聘方負責人說:“你們什麼職位都不缺,但一定缺這樣一塊牌子。”招聘方覺得好奇,不禁問是什麼牌子。他從容地答道:“寫著‘額滿不招’的牌子。”
他執著的求職精神和用於絕處求生的勇氣,終於打動了招聘方,人事部門主管覺得他會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就破例對他進行了考核,結果,他成功通過考核,終於被錄取。現在,他已經是著名的《泰晤士報》總編輯了。
幾乎從那時起,直到現在,《泰晤士報》報社都流行著這樣一句話:“瀑布之所以能創造奇觀,是因為它有絕處求生的智慧和勇氣。”
人要有絕處求生的勇氣,用於開拓思維,展現自己,“推銷”自己,贏得人們發現和認可你的機遇,然後才可能創造出柳暗花明的奇跡。
有一個牧師雇傭了三個人幫他推銷《聖經》。在雇傭之前,牧師分別與他們進行了簡短的對話,他對其中兩個能說會道的推銷員比較滿意,對第三個人比較懷疑,因為這個人說話總是很結巴。不過這個人的態度很認真,很真誠,最終牧師決定讓他試一試。
一天結束了,這三個人特地向牧師彙報業績。第一個人共賣出了30本,這個成績讓牧師頗有些失望;第二個人共賣出了60本,這個成績讓牧師比較滿意;第三個人,也就是那個說話結結巴巴的人,向牧師說出了一個驚人的數字——“150”。牧師很詫異,一個口吃的人怎麼會在一天之內賣出這麼多本《聖經》呢?他急忙問這個人是怎樣賣出如此多的《聖經》的。
這個人回答說:“我向他們推銷《聖經》,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買,我就為他們讀一讀。”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善於把自己的缺點變成優點,把自己的優勢“推銷”出去的人,才是成功的人,了不起的人。很多時候,推銷商品,其實就是在推銷自己。
1998年,著名導演張藝謀到一個偏遠的小山村拍攝電影《一個都不能少》。為了更加真實地體現出農村教育現狀,劇組決定從當地的村民中選擇主角,力求“本色”出演。
這個村莊十分封閉,人們對電影知道得比較少,更不要說去當演員了。當劇組招募演員的時候,村民都拘謹地在一旁圍觀,站在原地不願意上前報名。這時候,一個十幾歲的小女孩走出了人群,她說了劇組人員都最希望聽到的三個字:“我想拍。”這個女孩叫魏敏芝,長得並不漂亮,單眼皮,小眼睛,站在人群裏很不起眼,從她的眼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那種山裏人的淳樸和倔強!副導演立即問她會不會唱歌跳舞,她壯著膽子說:“會。”說完就表演起來,她一邊跳,一邊唱:“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的花朵真鮮豔……”女孩的舞姿並不優美,看得出來她根本沒有受到過專業訓練,她的歌聲也不出眾,甚至唱跑了調,引起了圍觀群眾的一陣哄笑。盡管如此,女孩還是盡情地唱著、跳著。
人們大多都以為,劇組一定不會挑選這個女孩。但是導演張藝謀卻肯定了女孩的表演,他衝她點了點頭,說:“就是你了。”
女孩雖然沒有唱歌的天賦,也沒有漂亮的外表,但是她有一種別人沒有的勇敢和執著。她勇敢地站出來的時候,已成功地推銷了自己!
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人紛紛陷入求職難的窘境。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堅信自己是一塊閃光的金子,把自己“推銷”出去。隻有把自己“推銷”出去,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