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新世界的羅馬”帝國(2)(2 / 3)

印加人大量建造城堡、宮殿、神廟等,在帝國境內各地留下了令人歎為觀止的卓越成就。建築用料主要是玄武石、中長石、閃綠石——都是具有相當硬度的石料,有的重達幾十噸甚至幾百噸。所有石塊經過切割和精心削鑿,使之棱角方正,因形就勢,位居其所。各種石造建築往往就由這些加工過的巨大的多邊形石塊交錯接搭而成,接合處不用任何黏合物,卻極為嚴實,能抵禦千百年來地震的破壞。印加人主要靠石製工具和少量金屬工具,技藝竟有如此精密高超的程度,令人難以置信。有的專家據此推測,印加人已經會應用模型或建築平麵圖進行工作。帝國的首都庫斯科,奇楚亞語又稱“大地的肚臍”,印加人在自己祖國的心髒建造了蔚為壯觀的巨石藝術。盡管今天的庫斯科到處是西班牙人強加在古老文化上的異國風貌,人們依然能感受到昔日巨石文化的輝煌。

庫斯科中心廣場和太陽神廟是舉行宗教儀式和節日狂歡之地。傳說中的庫斯科是太陽神的兒子曼科·卡帕克的金杖插入的地方,是神與人的交觸點,吉祥的聖地。太陽神廟稱“科裏查坎”,又稱金宮,據說整棟廟宇覆蓋700多片黃金(每片重達2千克)。太陽神廟由一個大殿和周圍幾個小殿組成,大殿占地400多平方米。西班牙史學家對這座大殿做過細致的描寫:“太陽神廟是在朝東的一塊聖地上建築起來的,整座廟宇是經過精心修整和用平坦而巨大的石板砌成的。為了讓空氣流通,屋頂造得很高,用茅草蓋成。還有一個很優美的祭台,大殿牆壁從上到下全都鑲有較厚的純金片。正麵牆壁上有太陽神偶像,是一塊繪有男子臉形、周圍環繞著光芒和火焰的、用黃金製成的圓片。它麵朝東方,受太陽照射時,放出萬道金光。在太陽神偶像的左右兩側,按照古代習俗,在金禦椅上供奉著曆代印加王的木乃伊,遠遠望去,它們就像真人。大殿的中央放置著一把華麗的禦椅,舉行典禮時,印加王便坐在禦椅上。”大殿的外圍有5個正方形的小殿。第一個小殿供奉月神——太陽神的姐妹和妻子,殿裏的每一件東西都是純銀製成的,月神像是繪有女人麵容的銀製圓片。第二個小殿供奉金星和七顆啟明星,以及天上其他星星,故稱“星房”,與月亮神殿一樣,所有的東西都是銀製的。第三個小殿供奉霄神和閃電神。第四個小殿供奉彩虹,牆壁上繪有一個橫跨的寬闊弓形,名為“馬伊五”,有七種不同的顏色,絢麗多彩。第五個小殿是供祭司們使用的密室。據說它的牆壁都是用金銀寶石裝飾起來的,有很多黃金器物和飾器,後來被西班牙殖民者洗劫一空。在太陽神廟的旁邊,還有一座獻給太陽神的“黃金花園”。

印加人結繩記事

園中盛開著嬌豔無比的各種植物花卉,點綴著飛禽走獸,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直到西班牙人忍不住動手去摘,才知道全是黃金白銀製成的。如此豪華的氣派絕無僅有,顯然描繪得過分誇張。但這座金碧輝煌的太陽神殿曾經矗立在庫斯科,西班牙人確實在它異常堅固的印加式的地基和圍牆下端上麵,建造了一座宏偉的、殖民地式的大教堂。在1650年、1950年兩場大地震中,這座“聖多明各大教堂”被夷為平地,重建過兩次,唯有以典型的印加式砌石法(將多邊形的經過削鑿的石塊拚接起來)建造的地基和圍牆下端卻安然無損。如今還能見到一些多邊形石塊,和依稀可辨的整體設計。神廟的前殿坐落在“曾經鋪著55千克純金”的庭院兩邊,造型十分優雅,牆壁上端尖細,呈圓錐形,羅列著一座座用整塊花崗石精工雕鑿成的神龕。

整座庫斯科城,無論是在狹窄的、鋪著鵝卵石的街道上,還是在那些寬敞、裝設著陽台的殖民地式的宅邸下,都有著印加建築中的多邊多角設計。在一條巷子的牆上,有一幅用無數塊小石鑲嵌成的、結構十分繁複的拚石圖案。這些石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全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角度連鎖在一起。雕鑿這些石塊並組合成如此複雜的形式,肯定需要高超的技術和悠久的石造建築傳統。另一塊石板呈現出12個角和12條邊,而這塊石板和周圍的石板結合得十分緊密。庫斯科城印加式石造建築所展現出的精良品質,堪稱一絕。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安第斯山一處狹窄的山脊上的馬丘比丘城址,麵積超過40公頃,其布局結構顯示出建造者非凡的創造力。從山頂開采花崗岩作為建築材料,開鑿後的岩石成為平坦的地基,順勢在其上麵修建了宏偉的宮殿、廣場和高大的石牆;在宮殿、廟宇、軍營、民宅之間,用削鑿岩石和砌石塊的方法修建了各級階梯。為了自給,還在地勢較低的山坡開鑿了一排排狹窄的梯田,這些梯田的擋土牆在戰時還可以組成抵禦進攻的多重防線。確實,我們很難想象隻有石製工具和少許金屬工具的印加人,是用什麼方法將巨大、堅硬的花崗岩切割下來。他們是否掌握了比花崗石更堅硬的某種“工具”?沒有任何有輪子機械的印加人,在沒有任何類型書寫文字的條件下,居然能夠完成巨大工程(包括公路工程)的測量和設計,特別是建築如此宏偉的宮殿城堡,實在是難以置信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