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世紀的呼喚(2)(3 / 3)

30年前黑猩猩的估計數為10萬隻,而今在自然界僅有1.7萬隻幸存者。

20世紀60年代在肯尼亞幸存的2萬頭犀牛,到20世紀70年代僅剩5000頭了。

1976年調查非洲仍有130萬頭非洲象,到1982年隻剩下60萬頭,平均每年減少10多萬頭,到現在還能剩多少呢?

30年代海洋中漫遊的4萬頭藍鯨,由於人類的捕殺,到20世紀70年代幾近絕跡。

臭氧層空洞的出現是人類活動對自身生存環境破壞的又一"傑作"。由於臭氧層遭受破壞,太陽紫外線對地球的輻射增強而誘發皮膚癌和白內障的患者增多、農作物產量降低,其危害十分巨大,這在前麵已作了敘述。

近幾年來,由於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濃度升高而導致地球氣候變暖的報道在各類新聞性或學術性的報道中屢見不鮮,而且越炒越"熱"。月球的表現由於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白天酷熱,夜晚寒冷,即使有足夠的氧氣和水的供給,任何生物也不可能在這樣的環境下長久生存。地球就不一樣了,由於大氣層地嗬護,晝夜溫差相對不大,冷、熱程度基本上都在大多數生物可忍受範圍之內。這是因為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微量氣體如甲烷、一氧化二氮、臭氧、氟氯烷烴、水蒸氣等有類似於溫室玻璃的作用,可以讓90%以上的陽光通過,同時又可以阻擋地球的熱輻射向外層空間逸散,我們把這稱為溫室效應。大氣層的溫室效應維持著地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大氣層中"溫室氣體"濃度愈高、溫室效應愈強,地球表麵的溫度就會逐漸升高,而目前人類活動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正在發揮上述作用。地球表麵的溫度升高一點有什麼不好呢?讓我們對前麵有關章節的內容作一回顧您就會明白。

溫室效應會引起南極和北極的冰川大量溶化,使海平麵上升,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城市,如紐約、上海、雅加達、東京、大阪、悉尼、威尼斯、曼穀、台北等因此而麵臨被海水淹沒的危險。同時,將有數以億計的人被迫離開沿岸地區和三角洲地區,許多美麗的海濱沙灘風光也不複存在了。

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生態係統發生時空變化,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酸雨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令人頭痛的又一大環境問題。天上降下的雨水是酸性,這與傳統印象中雨的概念有很大差距。

通常,沒有受到汙染的雨水被描述成無色、無味、透明的液體,由於它具有清新空氣,滋潤萬物的功能,因而常常被文人墨各賦予浪漫的情調。然而,現在雨水被汙染了,變成了酸性的了,不再"潤物細無聲"了,而變成了對生物有害的物質。本世紀中葉以來,地球上相繼出現了三大酸雨區。其一是以英、德、法等發達國家為中心、遍及大半個歐洲的北歐酸雨區;其二是20世紀50年代後期形成的包括美國和加拿大在內的北美酸雨區。這兩個酸雨區的總麵積達1000多萬平方公裏,降水酸度PH值小於4.5,一部分地區小於4.0;其三是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在我國西南、華南、華中和華東部分地區形成的酸雨區,麵積約200萬平方公裏,其中不少地區酸雨的PH值在4.5以下,有的地方甚至出現PH值小於3.0的"強酸性"現象。酸雨對地球生態的各個構成因素,如水體、土壤、植物和人文景觀均能造成不利影響,並因此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有人把上述種種生態環境問題歸結為十大類,並稱之為當今世界的十大生態環境問題:

1.土地沙漠化日益嚴重;2.森林遭到嚴重砍伐;3.野生動植物大量滅絕;4.世界人口急劇增加;5.淡水資源越來越少;6.農藥、化肥對作物和土壤的影響;7.有毒化學品劇增;8.臭氧層逐漸耗竭;9.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體變化;10.酸雨現象日趨嚴重。

實際上,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早已有之,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由來已久。但隻是到了現在,因為直接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們的緊迫感和危機感才更加強烈。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可持續發展"是"逼"出來的生存與發展戰略,人類也隻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能保護地球,保護我們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