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世紀的呼喚(2)(2 / 3)

"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需求和欲望的滿足是發展的主要目標"。"可持續發展"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側重點,發達國家更多的是側重環境保護,而發展中國家則必須以發展為核心,在發展中解決好環境保護問題。

那麼"可持續發展"又是在什麼背景條件下提出的?

可以說,"可持續發展"是"逼"出來的生存與發展戰略。曆史進入本世紀中期以來,地球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與環境有關的怪事,前麵有關章節已提到了許多事例,這裏我們不妨作一回顧與小結:

1952年12月5日,英國首都倫敦的上空煙霧彌漫,黑煙持續4~5天不散,大多數居民開始感到胸口窒悶,咳嗽、喉痛、嘔吐等症狀隨之出現,3天後開始成批死亡。

在不到5天的時間內死亡4000多人,其中45歲以上的人群死亡最多,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嬰兒的死亡率為平時的2倍。在煙霧散後的2個多月中,還陸續有8000人病死。時至今日,隻要提到這次"悲慘的煙霧事件",仍使人不寒而栗。

日本有個水俁縣20世紀50年代初期,發現一些貓跳水自殺。同時有些婦女突然間四肢麻木,神經失常,全身疼痛難忍,身體不能伸直而像一把彎弓,最後在慘痛與恐懼中死去。再高明的醫生也查不出病因,因而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水俁病",意思是水俁這個地方特有的病。

在20世紀60年代,西歐愛爾蘭上空成千上萬隻海鳥莫名其妙地大批死亡;我國著名的佛都聖地峨眉山金頂一帶冷杉林成片死亡……

上述事件都是由於環境汙染造成的。後來的科學研究探明,海鳥死亡是由於鳥的身體含有高濃度的化學物質--多氯聯苯;冷杉死亡是酸雨所致;倫敦"煙霧事件"是由於工廠煙囪、居民取暖排出的煙塵在無風的逆溫狀態下像鍋蓋一樣籠罩在倫敦上空;"水俁病"則是工廠排放大量的含汞廢水,汙染了河水,經過食物鏈富集,在魚體內不斷累積,人們吃多了這種含汞的魚,經過多年的潛伏期,才發作了這種病。

近十幾年來,類似的環境汙染問題更是有增無減,例如海灣戰爭引起的海水原油汙染事件、前蘇聯核電站放射性物質泄漏事件、我國的淮河造紙廢水汙染事件,等等。

可以說在我們生活的地球上,幾乎沒有一寸"幹淨"的地方,即使在冰層覆蓋的南極大陸上的企鵝體內都發現含有滴滴涕農藥。

除了環境汙染問題外,地球上人類環境所必需的生態條件也正在日益惡化。人口大幅度增長、森林過度采伐、沙漠化麵積擴大、水土流失加劇、不可更新資源(主要是礦產資源)過度消耗、生物物種加速滅絕、臭氧層空洞、全球性氣候變暖等等,都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了嚴重威脅。

如前麵已提到的1934年5月發生在美國的特大塵暴,刮走了西部草原3億多噸土壤,芝加哥在5月11日這一天,降下塵土1200萬噸,給美國造成了嚴重災難。

幹旱、半幹旱區的土地荒漠化是一個與糧食生產有關的大問題。據聯合國統計,世界幹旱、半幹旱區荒漠化的土地麵積已達4700萬平方公裏,有60多個國家麵臨沙漠化的威脅,世界上很多主要牧區處於沙漠化的危險之中。幹旱區的農業用地大約有80%已經達到中等程度的荒漠化。由於荒漠化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是驚人的,僅就農業生產這一項的損失每年就有超過260億美元之多。

森林因其具有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功能而被譽為地球的"肺",足以說明森林在地球生態係統中的重要性。但是,在過去和現在,森林作為一種重要的資源,一直被人類掠奪性的采伐,致使森林麵積急劇減少,森林的生態功能減弱。有資料表明,非洲的熱帶雨林至現在已有三分之二被砍伐,歐亞大陸的溫帶森林也未幸免於難。森林麵積縮小,使野生動、植物失去適宜的生存環境,導致物種滅絕速度加快。

科學家在地球上已發現動物140萬~150萬種,高等植物31萬種,微生物20萬種。

目前全球瀕臨滅絕的動物約有1000種,開花植物有2000~3000種瀕臨滅絕。到本世紀末將有50尤~100萬種生物滅絕。情況是否真如預測一樣還未可知,但隻要稍微瀏覽一下近幾十年來發生的生物物種數量減少的實例就難免使人為之憂慮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