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斤收費"是1991年5月國家環保局決定開展大氣汙染物排放總量控製後出現的新事物。隻要排就得收費,排汙總量控製的核心是:排汙單位對環境資源利用量是多少,就得掏多少錢,而過去排汙收費是以濃度為標準,超標收費,否則不收費。1994年,國家環保局在438號文件中又進一步提出在經濟比較發達、開發和開放地工先行開展征收生態環境補償費的試點工作,這是運用經濟手段來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關係的一項新的環境管理舉措。這次試點工作中,首次把大氣、水體等環境因素作為有價值的資源,這是人們在認識上的一次飛躍。
過去人們習慣認為礦產、森林、土地等是有價值並且可以計量的資源,而把大氣和水體認為是大自然的恩賜,是取之不盡用這不竭的,因此,也就否定了它們的存在價值。正是由於這種認識的局限性,導致環境保護工作在管理上一直具有片麵性。
20世紀70年代以前,環境問題往往被看做是單純的汙染問題,解決的辦法通常是運用技術措施進行治理和運用法律、行政手段限製排汙。後來,人們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環境問題不僅是汙染問題還有沙漠化、水土流失、氣候變暖等一係列問題。而"先汙染後治理"成本既高又不是治本之道,所以應采取預見性政策,合理利用資源,預防汙染。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人們提出應實行環境管理。1974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在墨西哥召開了資源利用、環境與發展方針討論會,提出發展是為了滿足人類需要,人類對資源的利用不能超過生物圈的承載力。會議認為:協調環境和發展目標的方法是加強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是國家環境保護部門的基本職能。環境管理的內容涉及水、土、氣、生物等各種環境因素,其領域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政治、法律等多方麵,其範圍觸及國家的各個部門。所以環境管理具有高度綜合性,同時由於環境狀況受地理、氣候、人口環境容量、經濟發展等多種因素製約,因此環境管理又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這種特點決定了環境管理需采取多種形式和多種調控手段。如隨著農村經濟改革的深入發展,鄉鎮企業的汙染成了一個十分普遍而棘手的問題。鄉鎮企業的環保問題有其特殊性,諸如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廣、缺少"三廢"治理資金和技術,經營不善者更是"饑不擇食"、見利就上。如何在鄉鎮企業中執行環評製度和"三同時"製度,是環境管理中的一大難題。因此"加強基層環境監督執法隊伍,增強執法力量"成為關鍵。如中外馳名的"榨菜之鄉"涪陵市為了加強鎮企業環境管理,建立了一個完善的環境管理監督網。到1992年底,全市35個鄉鎮、街道辦事處全部建立了環境保護所,除配備有專職環保員外,還配備了500名鄉鎮企業環保員,並經常對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專職培訓。這個環境監督網,在涪陵市的農村環保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在與其他一係列管理措施相結合下,取得了顯著成效,新汙染源基本得到控製,老汙染源逐步得到治理。
涪陵的經驗說明,環境管理工作除了政府部門的參與,立法執法的保證外,群眾性的環境管理監督網,有很大作用。中國是一個有12億人口的大國,而在各級環境行政、監測、科技崗位上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員隻有8萬,加上各部門、各行業、各廠礦企業從事環保工作的人員也不過30萬。因此,中國環境保護的成敗在很大程度取決於公眾的積極參與,其中監督管理不失是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