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環境科技與環保產業(3)(2 / 3)

綜觀日本的汙染防治產業發展,自20世紀20世紀60年代開啟防汙設備的製造至今,日本的成就頗為可觀。例如發展大型焚化爐,用以回收工業廢棄物。水汙染防治領域則開發工業廢水處理設備,能夠利用活性汙泥法處理含有丙烯腈的廢水,使其有害程度降至最低。為防治空氣汙染,日本采用超高煙囪與大型集塵器,對空氣品質的改善效果卓著。住友造船、三井造船、神戶製鋼、三菱重工、荏原製作所等,都是此中佼佼者,且這些企業所生產的汙染防治設備,不但可供日本國內市場所需,甚至還能銷往國外。

秉持技術優勢,進軍全球而受到世界性地球環保意識抬頭影響,目前不但東南亞、中國大陸等發展中國家開始學習並引進日本的汙染防治,甚至節省能源技術,就連歐美先進國家,亦紛紛向日本的環保相關業者洽購汙染防治設備。例如,目前俄羅斯已開始分別與日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洽談火力發電廠的大宗排煙脫硫設備采購計劃方案。

根據日本三菱重工社長相川賢太郎指出:"在日本,由於環境保護的法規最嚴格,因此在排煙脫硫或脫硝技術上也最為進步,對於歐洲的德國、荷蘭、比利時等國家,三菱重工都有提供環保技術的經驗。今後,脫硫技術將可望在防酸雨的努力上有所助益。"總之,日本汙染防治產業發展至今,其技術已屬一流,當日本在解決第一波(指20世紀60~20世紀70年代)公害問題上累積豐富經驗後,麵對現階段第二波的全球性環境問題,盡管在克服造成溫室效應的元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技術方麵仍有待努力,但不難斷定,今後日本的汙染防治產業,勢將在各國殷切的環保需求下,以其環保大國的優勢,為各國提供相關的技術與協助。

而隨著這一波進軍海外的熱況,相信日本汙染防治產業,必將如其各種產業一般,再度展現優勢技術,在世界各國大賺鈔票。

加強全球環境問題科學研究1992年日本環境廳撥款17.4億日元,作為推進全球環境綜合研究費用,開展4個新的課題:

·汙水、廢棄物處理處置裝置的選擇與評價;·亞洲熱帶地區濕地多樣性的保護;·沙漠化與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評價;·環境資源勘探測定體係確定。

日本能源推進委員會(民間組織)建議日本政府加強全球環境研究,建議:

·製定防止全球變暖的對策,製定行動原則;·研究替代能源;·援助發展中國家;·製定全球環境問題行動計劃。

日本環保產業發展的特點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環保產業的發展呈六大特點:

1.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物化時間大大縮短科學技術成果過去要用幾年時間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現在基本上用1~2年時間,便可物化為設備,例如日本膜分離技術現在發展很快。

2.管理--技術--產業配合越加緊密國外主要依靠法製進行環境管理,而環境管理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支持。環保產業的技術的物化,是解決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管理--技術--產業是個有機的係統。

3.綠色產品、清潔生產成為時代的主流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措施,是充分利用資源和能源,把汙染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對生產進行全過程控製。

4.組合技術,高度自動化控製5.環保產業更新換代出現轉機例如,含油汙水處理技術,多少年來一直是"老三套",現在已經研製出新的設備。

6.全球環境問題,推進環保技術進步為防止全球變暖,二氧化碳去除技術正在研究,一個是吸收法,一個是固化法。另外氟利昂替代技術研究已取得進展,這些新的技術研究,將會推進整個經濟的發展。

中國環保科技成果推廣的戰略設想

我國經濟正在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走向業已明確,企業經營機製轉換步伐不斷加快,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模式已經清晰,在這種形勢下,環境保護工作如何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這必須要有明確的回答。1991年曲格平同誌在環保科技座談會上"轉變環保科技管理的方向是當務之急"的講話以後,推廣最佳實用技術取得了一定成績。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之後,環境管理的觀念發生了根本的變革;另外,1992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已達12.8%,這種經濟發展速度,給我國環境保護工作增加了極大的壓力。中共中央十四屆三中全會公報,著重指出要進一步改革科技體製,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經濟科技一體化。在這種形勢下,迫切要求我們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改善我國的環境,推動經濟的發展。

我國環保科技成果推廣的進展1991年~1993年國家環境保護局經過篩選、評價,先後向社會推出148項國家環保最佳實用技術,部分省市編製本地區的推廣計劃項目,初步實現了環保科技管理工作的重點轉移。各級環保部門對計劃項目采用召開推廣會等多種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推廣,取得了成效。據不完全統計,推廣2065家,投入6.6億元,直接經濟效益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