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生態係統的平衡(6)(2 / 3)

國家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徐海根博士告訴記者,外來入侵物種通過壓製或排擠本地物種,危及本地物種的生存,加快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破壞生態係統的結構和功能,進而造成巨大的生態環境和經濟損失。

經濟損失可以分為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兩大類,前者主要是指外來病蟲害和雜草對農林牧漁業、交通等行業或人類健康造成的物品損毀、實際價值減少或防護費用增加等,後者是指對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造成的經濟損失。

分析和計算表明,外來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國民經濟有關行業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共計198.59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160.05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8.47億元,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0.87億元,人類健康29.21億元。以物種論,美洲斑潛蠅、豚草、褐家鼠、煙粉虱、溫室白粉虱、紫莖澤蘭造成損失均在10億元以上,是危害我國國民經濟的主要外來入侵物種。

專家們根據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模型計算的結果表明,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生態係統、物種及遺傳資源造成的間接經濟損失每年為1000.17億元,其中對生態係統、物種多樣性和遺傳資源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998.25億元、0.71億元和1.21億元。

兩項相加,外來入侵物種對我國造成的總經濟損失為每年1198.76億元,為國內生產總值的1.3%。

這些危害巨大的“海外一族”是怎樣“入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283種外來入侵物種中,39.6%是屬於有意引進造成的,49.3%是屬無意引進造成的,自然入侵的僅占3.1%。而在外來入侵的植物中,有一半左右是作為有用植物引進的。

這些事實昭示,對外來入侵物種認識滯後是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最大因素。“徐海根博士分析說,很多單位和個人對外來物種可能導致的生態和環境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外來物種的引進方麵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急功近利的傾向。有些地方和部門,盲目認為外來植物比本地植物好,因此在工作中不注意發掘本地的優良品種,而熱衷於從國外引種,極大地增加了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

有關專家呼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交流的日益活躍,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必須從基礎工作入手,及早防範: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實現依法管理。我國尚無有關外來物種預防、引進、控製的專項法規,盡早出台《生物安全法》,對外來物種風險評估、預警、引進、消除、控製、生態恢複、賠償責任等作出明確規定,特別要加強農業、林業、養殖業等有意引進外來物種的管理,並建立外來入侵物種的名錄製度、風險評估製度,在環境影響評價製度中增加有關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分析的內容。

二是加強外來物種風險評估的能力建設。要做好潛在入侵物種的風險分析,特別要重視其對我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建立和完善外來物種的風險評估製度;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的調查和環境影響監測,完善外來入侵物種的檢驗檢疫方法和手段。

此外,還要加強與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有關的科學研究,進一步加強跨部門協調機製,加強信息交流。

草地生態係統的退化

除草原退化外,草原濕地、河流、動植物種群結構也出現了退化。受全球性“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持續幹旱經常發生,草地植被減少,草地環境惡化,草地涵養水分的能力大大下降,導致地下水位下降,降水量、河流量減少,境內數千眼大小泉水已經幹涸,黃河的27條主要支流中,已有11條常年幹涸,另有不少河流則成了季節河,大部分山穀的小溪絕流,數百個大小湖泊水位明顯下降,地表水徑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銳減,境內最大的喬科沼澤濕地大麵積幹涸,幹涸沼澤地麵積達3.5萬公頃,嚴重威脅著黃河“蓄水池”功能。

長期的超載放牧,使草地得不到休養生息,草地植被生態趨於惡化,優良牧草種群減少或絕滅,致使雜草得以繁衍並上升為優勢草種,植被種群結構逆向演進。草場質量下降,草地承載能力降低,造成生態環境失衡,誘發土地沙化。

黃河的自然演變導致黃河兩岸草場沙化、河岸塌方與水土流失。境內黃河幹支流由於缺乏治理,致使水蝕、風蝕、重力侵蝕現象惡性循環,水土流失縱深發展,出現頻繁的泥石流災害,河流、雨水衝刷衝擊,使河岸疏鬆地段大麵積塌方、滑坡,河岸塌方寬度達1000米,破壞了草地,增加了黃河泥沙量,並逐年抬高河床,促使黃河頻繁改道,原河床河沙裸露,隨風泛起,加劇了草原荒漠化進程。

由於天敵滅絕和防治措施力度不夠,瑪曲草原蟲害、鼠害嚴重,中華鼢鼠、高原鼠兔、草原毛蟲大肆泛濫。鼠蟲嚴重地區,許多草場逐漸演變為沙化區。目前,全縣鼠蟲重要危害麵積達15萬公頃,占全縣可利用草場麵積的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