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生態係統的平衡(6)(1 / 3)

冬蟲夏草一直獨產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它的生長期為2年~3年,每年夏至前半個月長出地麵,夏至過後即漸空虛,必須在它長出地麵時開始采挖。青海的蟲草產量一直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4月底到6月初,除當地藏族牧民外,還有10多萬農民從四川、重慶、河南、新疆等地趕到青海采挖蟲草。由於多年過度采挖,冬蟲夏草的生長環境已遭到嚴重破壞。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在30年前,一個有采挖經驗的人一天可以采挖到600~800多根蟲草,現在,一天能采挖到40多根就相當不錯了。

過度采挖,給冬蟲夏草的生長造成了滅頂之災。可以這樣算一筆賬:如果按采挖1根蟲草破壞40平方厘米草皮計算,每人每天平均采挖30根蟲草,一個人每天就要直接破壞大片的草皮。一般來說,每年的蟲草采挖期是50天左右,一個人因采挖蟲草1年就要破壞植被數十平方米。加上濫采濫挖和采挖時的踐踏、車輛碾壓以及紮帳篷、取水、生火、做飯等生活造成的植被破壞,1個采挖蟲草的人1年就要破壞數千平方米的草地。

蟲草生長地海拔高、氣候惡劣,受大風、冰凍等高寒氣候的製約和影響,其植被一旦遭到破壞,就很難再恢複。為此,從2001年開始,玉樹、果洛等蟲草主產區都製定頒發了蟲草“禁采”令,但每年都是禁而不止,各產區總有很多人擁入采挖。

濫采濫挖,不僅使冬蟲夏草資源受到了嚴重破壞,直接威脅到這一珍貴藥物的生長和生存,同時還加快了草山退化和沙漠化進程。人們呼籲,各級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采取堅決措施盡快遏止濫采濫挖現象。農林、工商、公安、環保、稅務等有關部門互相協調、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為冬蟲夏草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

外來入侵物種,一年“吃”掉1200億元

外來生物入侵是指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從其原生地,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傳播到另一個環境定居、繁殖和擴散,最終明顯影響改變遷居地的生態環境。目前,由於國際間的經貿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擴散的規模和速度超過以往,生物入侵給人類造成的危害日益加劇。生物入侵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危害經濟發展。

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03年2月5日發表的研究報告估計,目前,外來入侵物種給各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還指出:當前,外來生物入侵是導致原生物種衰竭、生物多樣性減少的重要原因。

我國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形勢也十分嚴峻。今年3月,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第一批已形成嚴重危害的外來入侵物種,分別是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蔗扁蛾、濕地鬆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等。據估計,僅這些有害外來生物就使我國農業林業生產每年損失574億元。

外來物種入侵已成為全球性環境問題,是除生境喪失以外導致區域和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最重要的因素。這一問題在我國日益突出,引起了國務院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然而,由於一直未進行過全麵係統的調查,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一直是一個懸而未解的謎。

近年來,外來物種入侵的紅燈在全國各地頻頻閃亮:

20世紀7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進的水葫蘆(鳳眼蓮),在滇池瘋長成災,導致其他水生物大量死亡,使滇池治理難上加難;原產南美亞馬遜河流域的瓶螺,1987年被人為引入四川養殖,結果在瀘州等地形成田間自然種群,危害水稻和其他水生農作物,對當地水生貝類、水生植物造成嚴重威脅……為摸清外來入侵物種在我國的底數,我國從2001年12月開始,在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組織協調下,我國曆史上首次外來入侵物種調查在全國展開。此次調查彙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所、南京師範大學等單位的20多位專家學者,調查範圍涵蓋陸生、水生和海洋三大生態係統。經過近兩年的努力,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的底數終於摸清。

本次調查共查明外來入侵物種283種,包括微生物19種,水生植物18種,陸生植物170種,水生無脊椎動物25種,陸生無脊椎動物33種,兩棲爬行類3種,魚類10種,哺乳類5種;其中一半以上是陸生植物,其次是陸生無脊椎動物、水生無脊椎動物和微生物,外來入侵水生植物位居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外來入侵物種中最大來源地為美洲,有178次,占總頻次的55.1%(原產地總頻次為323);其他來源地依次為:歐洲(70次),亞洲(32次),非洲(26次),大洋洲(2次)。這說明,美洲的物種較能適應中國的生境,美洲來源的物種成為中國外來入侵物種的可能性最大。專家提醒,在外來入侵物種的防治工作中,要特別關注來自美洲的物種,嚴格評估其在中國的適應性和入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