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十分嚴重,它能使湖泊河流酸化,不僅汙染水域,還能影響樹木的生長;破壞土壤,危害農作物;破壞城市建築物、機器、橋梁;腐蝕名勝古跡及雕塑。
對酸雨的防治有以下各種措施: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如采用煙氣脫硫技術,用石灰漿或石灰石在煙氣吸收塔內脫硫。開發無汙染的能源也可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調整民用燃料結構,實現燃料氣體化,最好能做到城市集中供熱;減少煙道氣中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加強對汽車尾氣的控製,如限製車速、改進發動機結構和添加防汙裝置。
人工降水
人工降水,是根據不同雲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火箭向雲中播撒幹冰、碘化銀、鹽粉等催化劑,使雲層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緩解農田幹旱、增加水庫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或增加發電水量等。撒播的方法有飛機在雲中撒播、高射炮或火箭將碘化銀炮彈射入雲中爆炸和地麵燃燒碘化銀焰劑等。是人工影響天氣中進行得最多的一項試驗。中國最早的人工降雨試驗是在1958年,吉林省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獲得了成功。1987年在撲滅大興安嶺特大森林火災中,人工降雨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工影響雲的微物理過程,可以在一定條件下使本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受激發而降水,也可使那些水分供應較多、往往能自然降水的雲,提高降水效率而增加降水量。但不能自然降水的雲能供應的水分較少,因此人工催化的經濟價值有限。
知識鏈接
·人工影響天氣需要什麼條件?·
人工影響天氣不是“無中生有”,組織實施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應當具備適宜的天氣氣候條件。
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需要通過周密的天氣分析,跟蹤探測有利於降水的雲層,根據降水雲(係)的宏觀與微觀結構特征及其發生、發展與演變情況,科學地分析出雲層催化條件,並加以科學地組織和實施。為取得最佳的催化效果,人工影響天氣在作業過程中需要密切結合天氣情況和實際的雲降水條件來進行,作業的規模和頻次也與天氣和雲降水的實際情況以及本地區現有的人工影響天氣能力緊密相關。
變幻莫測——氣象“塑造”人類生活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為,並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係。在熱帶地區,高溫往往使生活在那裏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往往具有較強的忍耐力。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製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曆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曆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曆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為了便於記憶,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訣: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隨著中國曆法的外傳,二十四節氣已流傳到世界許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