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們對海光作了生動描述:“誰家煙火掠飛過,不是燈光,勝似燈光,玉樹瓊花逐海洋。”其實,海光不是火,而是一些會發光的小生物耍的把戲。主要有細菌和單細胞的鞭毛蟲等,還有一些水母、魚類也能發光。這些生物體內長有發光細胞或發光器官,內含熒光酶和熒光素,在海水攪動等外界刺激下,發生氧化作用,就會發出光來。
長期以來,人們隻知道海光是海水中微生物發出的熒光。可是,為什麼隻在局部的地方出現這些發光現象呢?而且這種光為什麼又具有多變而奇異的形狀呢?
德國科學家庫爾特·卡爾列對此作了解答。他說,海光和多變形狀的形成,同海底火山爆發引起的地震波有關。地震時,海水內部的壓力發生變化,引起某些海洋生物的反應,由此而發光,地震波是促使海水壓力變化的一個原因。觀察表明,在海水振蕩最厲害的地方,海光特別明亮;反過來,海光越弱,甚至消失不見。在有各種不同振蕩強度的水域裏,海光就最奇異美妙。
海水開花是指海水表層內浮遊生物大量繁殖,使海水顏色和透明度發生很大的變化。浮遊生物很多時,會把海水“染”成深綠色,有的會使海水成為黃色、褐色、紅色等。
海水開花現象在世界各大洋及其邊緣海中各不相同。
在極地附近的海域裏,當鯨魚愛吃的甲殼動物大量繁殖的時候,常常把海水“染”成紅色或玫瑰色。
在太平洋、大西洋的一些海麵上,以及北冰洋的巴倫支海中,散布著一種矽質類海藻,具有矽質骨架,海水開花就是由它們造成的。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海水開花是由單細胞藻類繁殖而形成的。波羅的海的夏季,藍綠色的水草大量繁殖,每當風平浪靜的時候,遠望海麵,仿佛一大片無邊無際的深綠色草原。
在北冰洋的冰麵上,還有更有趣的“冰上開花”景象。原來,冰上長著多種矽藻,特別是角刺藻大量繁殖時,使冰麵變成了黃褐色。
海水開花同季節有關。在熱帶,冬季也會出現,而在溫帶和寒帶,大多在春秋兩季。海水開花嚴重的時候,生物密集得使輪船的吸水孔堵塞,給航行帶來很大困難。
恐怖的草海
在世界著名的百慕大三角海區的東鄰廣闊海域,也曾發生過輪船沉沒、飛機墜落的駭人聽聞的事件。而且,這片海域要比百慕大三角海區大得多。這片海域中長滿了綠色的水草。當年哥倫布率領3艘帆船經過這裏時,整整與水草搏鬥了3個星期才逃出這片“水上草原”。他們給這片草海起了個名字叫“薩爾加查”,葡語的意思為“醃了的海”。後來,“薩爾加查”就成了這片海區生長的海草的名稱,我國則稱其為“馬尾藻”,稱這片海為“馬尾藻海”。
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從衛星雲圖上看到,馬尾藻海是一個橢圓形的海區,位於北緯20~35度、西經20~60度,也就是東起亞速爾群島,西至巴哈馬群島和安的列斯群島,麵積約為450萬平方千米。許多科學家認為,馬尾藻海恰好處於大西洋北部環流的中心,那裏就像台風眼一樣,是一個風平浪靜、水流微弱的海區。英國的約翰·H·雷瑟博士對馬尾藻海的水流穩定還提出一種獨特的見解。他認為馬尾藻海是由於淺海區的暖水團漂到大洋中較冷的深水層上,形成一個迅速改變溫度的飛躍層,飛躍層將大洋中的冷暖水團明顯隔開而互不對流。因此,馬尾藻海的海水穩定,表層海水幾乎不與中、下層海水發生混合,淺水層的養料便沒辦法更新。浮遊生物在馬尾藻海的表層無法旺盛繁殖,以浮遊生物為食物的海獸和大的魚類也無法生存。這裏便成了死氣沉沉的海區。
可是,這一望無際的海草是從哪裏來的呢?有人認為它是從西印度群島沿海地區漂來的。它們原先附生在海底的礁石叢間,後來被一場颶風衝碎而漂浮過來。但這一論點於1930年被美國的巴爾博士所否認。他發現海草是漂浮生長的,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們曾有過貼附在礁岩上生長的一段生命史,而且這些海草總產量達到好幾百萬噸,顯然不可能是從沿海海床漂移過來或者由什麼船運過來的。但巴爾博士也沒有說出這些海草是從哪來的。
看來,輪船在該海區失事,是誤入馬尾藻海所致:海草纏住了螺旋槳,使輪船不能動彈,困在其中,甚至失去控製而造成傾覆或碰撞沉沒。但是,飛機在這裏遇難又如何解釋呢?更令人奇怪的是,這大片海草時有時無,因此給這片海區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