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
揚子鱷是中國惟一的鱷種。全球鱷魚共有25種,中國隻有灣鱷和揚子鱷。下麵我們再來介紹一下鱷魚中佼佼者——灣鱷。
灣鱷俗稱海鱷、鹹水鱷,古稱“呼雷”、“蛟”,也叫澳大利亞鹹水鱷、河口鱷、新加坡小鱷。吻較鈍,吻長不超過吻基寬的2.2倍。前喙較低,吻背雕蝕紋明顯,眼前各有一道骨脊趨向吻端,但互不連接。外鼻孔單個,開於吻端;鼻道內無中隔,其後端邊無橫起緣褶而有齶帆。眼大,卵圓形外突。有上下眼瞼和透明的瞬膜,也有淚腺。耳孔在眼後,細狹如縫。頸部與頭、軀無明顯區別,頸背散列的頸鱗合成方塊,左右各有1枚纖長骨鱗。軀幹呈長筒形,是頭長的5倍。尾粗,側扁,其長超過頭、體的總和,可作有力襲擊。四肢粗壯,後肢較長,肢體後緣鱗片起棱成鋸緣。
灣鱷
背呈深橄欖色或棕色,腹淺白色;幼體色淺,有深紅斑點。灣鱷生活在海灣裏或遠渡大海。雌性體長2.2~2.5米(10~12歲)、雄性體長3.2米(16歲左右)達到性成熟。在淡水江河邊的林陰丘陵營巢,用尾掃出一個7~8米的平台,台上建有放鱷卵的巢,巢距河約4米,用樹葉叢陰構成。5~6月交配,7~8月產卵。每巢有白色鈣殼卵50枚左右;母鱷守在巢的一側,時時甩尾灑水潤巢,以保持濕度。雄鱷獨占領域,驅鬥闖入者,一條雄鱷常擁有幾條雌鱷。75~90天雛鱷出殼,出殼時身長約24厘米。成鱷經常在水下,隻眼鼻露出水麵。耳目靈敏,受驚立即下沉。午後多浮水曬日,夜間目光如炬。幼鱷則帶紅光。
灣鱷野外分布於印度、斯裏蘭卡、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巽他群島、菲律賓群島、馬魯古群島、巴布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北部海岸、所羅門群島和斐濟群島等地。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通海港灣或江河裏,特別是在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區,一般都是到達漲潮所及的高限地段。成體經常隱身水下,僅以鼻、眼露出水麵。
浮出水麵的灣鱷
咬肌發達,咀嚼力強。以魚、蛙等為食,也吃螺、蚌、蝦、蟹以及小鱷及龜、鱉等,較大的成體偶爾可以捕食水牛、家畜、野豬、猴子等大型脊椎動物。
灣鱷的頭、腳、牙、爪以及背脊可加工成紀念品,或直接出售給旅遊者,效益也比較可觀。灣鱷的肉中蛋白質含量較高,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需氨基酸比例適中,並且還含有對人體有很高營養價值的高級不飽和脂肪酸以及多種微量元素。此外,灣鱷的卵、膽、肝、心、油、鱷尾膠、甲等都可以入藥或開發為高級化妝品。灣鱷的皮張屬傳統鱷皮,腹部皮隻有很少的或根本沒有骨化。灣鱷皮有很多用處,如腹部窄皮多用於小的皮革製品,如手表帶、錢包和皮鞋等;寬皮傳統上用於皮靴、皮箱和旅行包等。灣鱷以背麵皮質量最好,皮的價值也最高。
有一天,一位動物學家奇怪地發現,有一條鱷魚竟然被樹藤給活活勒死了,於是他開始研究這條鱷魚的死因。
人們都知道鱷魚可以潛在水中一個多小時而不會被淹死,以便於它在遇到體形龐大的獵物時能與之進行殊死搏鬥,被鱷魚咬住的動物,都會拚命地掙紮,這時鱷魚就會使出它的看家本領,緊咬住不鬆口,身體卻在水底不停地翻滾,一般的動物都經不起鱷魚這樣的翻滾,隻要翻上幾圈或者幾十圈,即便它再凶猛無比,也會精疲力竭,被折騰得了斷氣。這就是鱷魚的看家本領,正因為擁有如此本領,鱷魚才得了一個稱號,叫“天生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