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子,又叫小蜥蜴,全世界大約有1275種,屬石龍子科(世界性分布的側生齒蜥蜴的一個科)。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以及北美的溫帶,其中以東南亞及其附近島嶼的種類最多。
石龍子的軀體是圓筒形的,頭是錐形的,尾巴又長又尖。體長一般在20厘米以下,最長的也有超過66厘米的。周身被有覆瓦狀排列的角質細鱗。軀體背麵呈粘土色,一般有3條縱向的淡灰色線。四肢發達,前肢5指,後肢5趾,指、趾端均有鉤爪。尾細長,末端尖銳,易斷,斷後能再生。
它們棲息在地底下或者洞穴裏。眼睛覆蓋著一層透明的鱗片,取代活動下的眼瞼,在掘洞的時候也不怕沙粒傷害自己的眼睛。
石龍子一般棲於山野草叢中,爬行迅速。但也有樹棲和水棲的,它們都食昆蟲和小的無脊椎動物。體型較大的種類是草食性動物。有些種類的石灰子產卵,有些則在體內把卵孵化,再生下小石龍子。
石龍子分布遍及世界各地,但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種類最多,而歐洲、亞洲北部和美洲種類較少。石龍子科成員包括從熱帶雨林的善於攀爬的成員到沙漠中的可以在沙中遊走的多種不同類型,有些四肢健全,也有些四肢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有接近半數為卵胎生。石龍子科成員多數體型比較小,但也有些較大的成員。這些大型的石龍子分布於大洋洲,其中最大的是所羅門群島的所羅門蜥(猴尾石龍子),身長可藍舌石龍子達80厘米,是樹棲成員,有似猴子般可以纏繞的尾巴。第二大的是澳洲和新幾內亞島的幾種柔蜥(藍舌石龍子),最大的身長可達60厘米,體格粗壯。大洋洲和亞洲南部還有另外一些比較奇特的石龍子,如新幾內亞的三棱蜥,背上有三道似鱷魚的大鱗。下麵我們就介紹兩種比較出名的石龍子。
所羅門蜥
所羅門蜥又稱猴尾蜥,原產於所羅門群島。猴尾蜥是石龍子科中體型最大一種,通體長70~80公分。也是極少數純樹棲的石龍子之一,它們的四肢發達,爪子銳利,尾巴可以任意卷纏枝葉,發揮第五肢的作用,但失去了自割的能力。
猴尾蜥一般都群居,所以適合群養,但飼養也需要較大的空間,每一隻都需要至少兩尺缸的空間,以直立式的飼養缸為宜,並布置許多枝幹供它們攀爬。猴尾蜥是夜行性動的,不需要很強的光照,但是需要較高的溫度和濕度。底材可以用無菌土或樹皮屑。這種環境與變色龍的環境倒是很類似。
猴尾蜥完全以素食為主,在野外主要以無花果和藤蔓的細小葉片為食,因此人工飼養時可以一般蔬果為主食,再輔以蜥蜴飼料或麵包蟲就可以養得很好。大型的水盆對猴尾蜥來說很重要,因為它們喜歡泡水,特別是即將脫皮的階段,所以必須經常保持水盆的水質潔淨與充足。
所羅門蜥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容易,雄性的頭部比較寬闊,泄殖腔較鼓起,多隻比較會更容易辨別。猴尾蜥也是胎生的石龍子,這一點使它們可以終身不需下到地麵。雌性的懷孕期長達6~7個月,因此通常2~3年才能生產一胎,每胎產下一隻幼體,偶而有雙胞胎的情形。幼體產下之後便能獨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