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給第二個人一個擁抱,幫她倒垃圾,為她這個月可以拿很多獎金而高興,為有她的陪伴而慶幸。
你會給第三個人一個禮貌的微笑,說一聲:“嗨!”然後不知道如何表達。
當你失去她們的時候,你又會怎樣呢?
失去第一個人,你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失去了顏色,灰暗了一段時間後,突然在街角遭遇新的色彩,於是,開始新的旅程。
失去第二個人,你會覺得自己失去了臂膀,無力舉起未來的重擔,吃過很多補品之後,終於又恢複原狀。
失去第三個人,開始沒有感覺,終於有一天發現,從失去的那一天開始自己的靈魂隨之而去,發現失去無形的堡壘,永遠無法填補。
第一種感情是情人的,子女的,朋友的,年輕的。
第二種感情是丈夫,妻子的,朋友的,中年的。
第三種感情是父母的,愛人的,知己的,永遠的。
第一種付出的是語言。
第二種付出的是時間。
第三種付出的是生命。
品味幸福,懂得珍惜
也許是人類固有的劣根性,人們總是要在失去了什麼東西之後才覺得那項東西是可貴的。學會品味幸福,懂得珍惜,才能更好地感受幸福。
有一個人登門拜訪一位大師,向他求教,希望大師能給自己解惑。
他說:“大師,我現在跟父母、太太、五個兒子以及幾個親戚住在一塊。他們每天都互相譏笑、謾罵、吵來吵去的實在叫人受不了,還有這個家庭到處都髒兮兮、亂糟糟的,簡直就不是人住的地兒,我真的快要發瘋了,我實在好想離家出走,所以,我今天特地前來向大師求教,希望大師能給我指點迷津,以早日脫離這個苦海。”
大師想了一想,問道:“你家裏有沒有養牛、羊、雞、豬和狗等動物?”
那人回答說:“有。”
大師說:“你回去以後把這些動物全部都趕進屋裏,並且和他們一起生活。過一個禮拜再回來找我。”
那人起先還很懷疑,但是看到大師如此認真也就沒有多問。回去以後,他照著大師的話做,把所有的動物都趕到家裏住。
一個禮拜以後,他又來拜訪大師,並不住地抱怨說:“哎,大師啊,我現在的處境越來越糟了,家裏也比以前更亂、更髒、更吵了,你說我要怎麼辦呢?”
大師聽了笑一笑,點頭說道:“好,好,你現在回去把所有的動物都遷到外麵去,三天以後再來找我,啊。”
三天以後,那位仁兄帶著愉快的心情來感謝大師,他說:“大師,實在是太好了,我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好得太多了,又幹淨、又溫馨、又寧靜。全家樂融融的,就像天堂一樣。”
快樂是如此簡單
有錢有權的富貴們,不一定人人都快樂,個個都會領略生活的樂趣。真正的快樂,不是用金錢和權勢換來的。
現代人越來越重視對金錢、權勢的追求和對物質的占有,殊不知金錢和權力固然可以換取許多享受的東西,卻不一定能獲取真正的快樂。
錢越多的人,內心的恐懼感越深重,他們怕偷,怕搶,怕被綁架。權勢越大的人,危機感越強烈,他們不知何時丟了烏紗帽,不知何時遭人陷害,時時小心,處處提防,惶惶然終日寢食難安。恐懼的壓力,造成心理變態失衡。
曾經有個大富翁,家有良田萬頃,可過得並不開心。而挨著他家高牆的外麵,住著一戶窮鐵匠,夫妻倆整天有說有笑,日子過得很開心。
一天,富翁小老婆聽見隔壁夫妻倆唱歌,便對富翁說:“我們雖然有萬貫家產,還不如窮鐵匠開心!”富翁想了想笑著說:“我能叫他們明天唱不出聲來!”於是拿了家裏兩根金條,從牆頭上扔過去。打鐵的夫妻倆第二天打掃院子時發現不明不白的金條,心裏又高興又緊張,為了這兩根金條,他們連鐵匠爐子上的活也丟下不幹了。男的說:“咱們用金條置些好田地。”女的說:“不行!金條讓人發現,會懷疑我們是偷來的。”男的說:“你先把金條藏在炕洞裏。”女的搖頭說:“藏在炕洞裏會叫賊娃子偷去。”他倆商量來,討論會,誰也想不出好辦法。從此,夫妻倆吃飯不香,覺也睡不安穩,當然再也聽不到他倆的歡笑和歌聲了。富翁對他小老婆說:“你看,他們不再說笑,不再唱歌了吧!”而富翁卻因家裏再也沒有金條,不用防備盜賊,心裏變得輕鬆起來,他們夫妻倒能每天都有好心情唱歌了。看,開心就是如此簡單。
鐵匠夫妻倆之所以失去了往日的開心,是因為得了不明不白的兩根金條。為了這不義之財,他們既怕被人發現懷疑,又怕被人偷去,有了金條不知如何處置,所以終日寢食難安。
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大款雖然守著一堆花花綠綠的票子,守著一幢豪華的洋房,守著一位貌合神離的天仙,但是未必就能咀嚼到人生的真趣味。
開心不開心同樣也不能用手中的“權”來衡量。有了權,未必就能天天開心。我們時常看見有些弄權者,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處處阿諛逢迎,事事言聽計從,失去了做人的尊嚴,哪裏還有什麼真正的開心?
有的人利用手中的權,拿公款大吃大喝,遊山玩水,上歌廳舞廳“泡妞”,雖然獲得了一時的感觀刺激,找到了一時的開心,但卻給自己帶來了訴不完的懊悔。他們就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拿自己的靈魂去換取一段開心快樂的時光,結果變成了傻瓜,他們最後失去的不僅僅是快樂和開心。
俄國詩人涅克拉索夫的長詩《在俄羅斯,誰能幸福和快樂》中寫道,詩人找遍俄國,最終找到的快樂人物竟是枕鋤瞌睡的農夫。是的,這位農夫有強壯的身體,能吃能喝能睡,從他打瞌睡的眉目裏和他打呼嚕的聲音中,無不飛揚和流露出由衷的開心。這位農夫為什麼能開心?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知足常樂,二是勞動能給人帶來快樂和開心。
法國傑出的作家羅曼.羅蘭說得好:“一個人快樂與否,決不依據獲得了或是喪失了什麼,而隻能在於自身感覺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