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總想算計別人,結果最倒黴的事情卻落到自己身上了。有時候,我們的壞念頭會在自己身上留下難以消除的汙跡。坦蕩的人深明這個道理,所以他們不會無端地算計他人。
形象是性格魅力的反映
形象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有時甚至比你的能力更重要,會使你身價倍增。
《逆風飛揚:微軟、IBM和我》一書的出版,使吳士宏這位女企業家的形象征服了無數的中國人,10萬冊書轉瞬一售而空。“吳立宏”三個字已成為網上的熱門關鍵字,和“小說”、“足球”、“手機”什麼的排列在一起用於快速搜索,更不用說報紙媒體和電視廣播的熱度。
吳士宏因為一本書,成了公眾人物。她的書將自己的形象推向了全國,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形象傳播力與影響力。聘請她出馬的邀請絡繹不絕,最後她回應了TCI集團伸出來的橄欖枝。
有人說:吳士宏現在即使什麼也不幹,憑她的形象影響力也足以成為巨富。
而研究企業家與經濟的人們則一直在反思:吳士宏現象怎麼解釋?她的形象為什麼能夠產生這樣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逆風飛揚》究竟是如何切合中國人心理而使吳士宏的形象成功傳播的?
吳士宏僅僅是有著巨大形象影響力的企業家中的一位。和她有著同樣影響,甚至比她影響力還大的企業家大有人在。鬆下幸之助、卡內基等企業家的形象穿越曆史的時空,依然為今天的人們所敬仰。企業家形象為什麼具有這樣大的影響力?究竟什麼是企業家形象呢?
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企業家,其形象與外貌似乎並沒有太吸引人、太出眾的地方:一頭隨意的學生頭,一副大大的眼鏡,嘴角永遠銜著孩子般的微笑。了解比爾·(蓋茨的人甚至說,他為人有些乖僻。
他的形象真的很平凡。可是,他的形象卻可以對人產生極大的感召力。有記載說,能否與比爾·(蓋茨見麵,這對微軟的設計人員很重要,有些設計人員如果能夠見到蓋茨,可以一連激動幾天。
比爾·(蓋茨已成為最受美國人仰慕的當代英雄,並成為世界廣為宣傳的英雄人物。絕大多數文章和書籍提到比爾·(蓋茨時都用這樣的話:“比爾·(蓋茨不僅是屬於美國的,更是屬於全世界的。對於廣大市民而言,他的經曆是一個神話,他本人則是一個偶像。”
事實上,像比爾·(蓋茨這樣的企業家還有很多。美中友好協會金山分會會長王蕤在她的《新富豪的聚會》一文中,對美國矽穀的新富豪有這樣的描寫:在我參觀完他的豪宅,吉姆的朋友們也相繼而來,都是各大電腦公司的總裁和一些經常在電視報紙上看到的頭麵人物。有的人帶著也是從事電腦行業的太太,有的是自己獨自前往。他們都西裝革履,親切可愛,戴著厚厚的眼鏡和掛著兒童式的微笑。大家一邊吃墨西哥的玉米片和沙拉。一邊互相寒暄,主題都是科技界的最新動態,什麼產品又出來了,什麼公司又要被買走了等等。
在這裏,我們看到了一群書呆子一般傻乎乎的人。
可是,他們的形象如果出現在紐約大街上,幾乎所有的行人都會為他們而駐足!
那麼,他們又是靠什麼吸引大家的呢?或者說,形象的背後,又是些什麼呢?
這些人同蓋茨一樣,都有著卓越的才能,精深的學識,他們在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中,具有卓越的創新精神。是他們用自己的學識創造了一代計算機文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學識、精神構成了他們形象的吸引力與支撐。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良好的形象不單純是外表的觀感,它還是一種內在美的外在表現,這些內在美包括學識、修養、理念、品德、閱曆、業績等等。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為企業家形象做出如下界定:即企業家形象是企業家由於良好的內在素養與外在表現,通過一定的傳播方式呈現給人們的一種綜合形象美,這種形象美能夠被人們所認識,所感應,所接受,並對人們產生極大的吸引力。
影響就是傳播力
企業家形象具有影響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潛在消費者,將產品與服務越做越火,企業越做越大,獲得的利潤也便越多。
所以,企業家形象塑造的根本目的隻有一個,那便是增強影響力與傳播力。企業家形象傳播與影響範圍越廣泛,起的正麵作用便會越大。
可是,目前我國企業家在這方麵所做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這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麵得到證實:
一是廣大公眾對企業家的認知程度並不高。北京有市場調查公司曾對在公眾心目中企業家的影響力做了一個調查,主要是了解在公眾心目中企業家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調查結果大大出於他們的意料,中國人心目中最有影響的前六名企業家依次是:比爾·(蓋茨(64.4%)、李嘉誠(58.8%)、霍英東(12.5%)、李曉華(4.4%)、包玉剛(3.8%)、曾憲梓(3.1%)。
這一調查顯示,在中國公眾心中影響力最大的企業家中,來自大陸的企業家隻有李曉華1人。餘下5人中,比爾·(蓋茨來自美國,李嘉誠、霍英東、包玉剛、曾憲梓來自香港特別行政區或台灣省。也許有人可以解釋說,大陸企業家大部分還處於爬坡階段,經營規模、業績均還不如這些商界巨頭們。可是霍英東、包玉剛都已經退到二線了。這一調查顯示的結果其實放到5—10年前再恰當不過。
同時,李曉華也不是中國大陸首富。在中國企業界,與李曉華實力相當的也有,但是他們並沒有人選。李曉華能夠殺人前6名正是得益於他有係統的形象宣傳。他堅持與新聞界的良好合作,長期讚助教育等公益事業。由於他的成就與貢獻,他贏得了以自己名字命名小行星的巨大榮譽。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企業家知名度與形象影響力不在於自身努力不夠,而是由於沒有通過係統的投資、策劃與運作去增強自己的形象影響力與傳播力。
二是中國企業家在國外整體形象並不理想,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對中國企業家存在著一定的偏見。與歐美國家商人做生意的企業家大概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那就是對於中國企業家,他們普遍存在著片麵的認識。存在著誤解。也可以這樣說,中國企業在他們心目中形象並不理想,不如日本,甚至不如韓國、新加坡的企業家。
一位西歐商人說:“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的產品都是一些大路貨,比如襯衫、鞋子等等。至於他們還能生產計算機,能設計軟件,還能用計算機進行管理,那簡直太不可思議。”
這充分表明了歐美一部分商界人士對中國企業家的看法,在他們眼中,中國企業家的形象是:很官僚,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沒有魅力,隻能生產一些簡單的日用品。這固然是某些歐美人士盲目自大,對中國人持有偏見。但同時也與我國企業家在國際上對自己的形象宣傳不夠有關。
日本的企業家就非常重視自己的企業形象。歐美企業家可以瞧不起日本人,但是從來不敢小視日本企業家。其實,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日本企業家在歐美人心中的形象還不如今天中國的企業家,隻是後來日本企業家越來越重視自己在國際上的企業形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