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才能贏得尊重
一個人要成為好人,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包括朋友、同事、熟悉的人或不熟悉的陌生人……也許這是一個簡單淺顯的道理,但是。一個看似簡單的道理,也需要用心去好好感受。正是因為我們經常會覺得有些道理非常簡單,而往往會忽視它,不去用心感受它,所以經常會傷害到別人,甚至會傷害到自己。
在一本雜誌上,有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曾經到鄉下的母校去聽課。在中午吃飯的時候,他發現其中有一位老教師在喝完稀飯後,伸長了舌頭,低下頭,捧著碗“滋滋”有聲地把碗底的殘留稀飯舔得幹幹淨淨。如今的生活已經不是餓肚子的時代了,竟然還會有這樣的老師。看到他這個樣子,大家都禁不住笑了出來。那位老教師聽到笑聲,現出驚異的目光,且不由得紅了臉,極為羞愧地走出了吃飯的地方。一個下午,作者沒有看見老教師的身影。
臨走的時候,作者終於看到了這位老教師的身影。他連忙走過去對老教師說了一些比較委婉的道歉的話。老教師抬起頭說:“這是我保持了幾十年的壞習慣了。過去家裏窮,吃不飽,經常要求家裏的三個孩子這樣做,我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了習慣,到現在還是改不掉。丟臉了。”
聽了老教師的話,作者深深地為中午的笑感到慚愧。
麵對別人的習慣,如果我們沒有真正的領會,隻是淺薄的嘲笑,這本身說明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是多麼的淺薄和無知。在我們笑出聲的時候,誰又會知道他的這個習慣是多麼的令人尊敬呀!
在生活中,最珍貴的禮物是尊重和理解。當一個人收到這個禮物時,就會感到幸福,他的自豪感就會得到增進;而饋贈這個禮物的人,也會感到同樣的幸福和充實,因為他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同時,自己的精神境界會變得更為崇高,他的人格會變得更為健全。
因此,可以說內在的真善美是有待於你去發掘的寶藏。老教師在艱苦的年代裏形成了這樣的一個生活習慣,在現代人眼裏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荒唐的。然而隻要我們能夠走進他的內心深處,我們就深深地被他的那種和艱苦、貧窮作不懈鬥爭的勇氣所折服。他的人格魅力因為這一個讓很多人難以理解的動作而得到升華。
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社會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但是,所有的樸實的人生道理就像滾滾黃沙中的黃金,它不會因為黃沙的存在而消失,黃金永遠是黃金。
在很多人的生活習慣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蘊含在這些習慣中的每一個人的個性。當然,有一些不好的習慣,我們不會學習和效仿,但是我們沒有理由去嘲弄和取笑。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而幫助別人也就是幫助自己。在這個廣闊的世界上有足夠的地方讓自己生活,也讓別人生活,大家大可和平相處。
作家楚布拉德說,如果一個人種下遮蔭樹的同時明確知道自己絕不會在這些樹下乘涼,那麼他在發現人生意義方麵就至少有了一個開端。在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擁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當然我們無法保證所有的思維和習慣都是對的,但是,當我們用諒解和尊重去麵對別人的習慣時,不就是栽下了供人乘涼的大樹了嗎?
對別人的生活習慣強加指責之詞的人,就像肩負沉重的包袱,這隻能使他變得蒼老,步態蹣跚。我們用廣闊的心靈去包容別人的舉止,用善良的心靈去感悟別人的行為,用寬容的胸襟去善待別人的言行,這樣在尊重他人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獲得了一些生命之中最美好的東西呢?
生活就好像一條五彩斑斕的河,這條河裏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而充滿生命的活力,充滿生活的歡歌。讓我們用善良的笑容,融合到這條美麗的生命之河中去吧!
常懷一顆感恩之心
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每一樣東西。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
傳說,有個寺院的住持,給寺院裏立下了一個特別的規矩:每到年底,寺裏的和尚都要麵對住持說兩個字。第一年年底,住持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床硬”。第二年年底,住持又問新和尚心裏最想說什麼,新和尚說:“食劣”。第三年年底,新和尚沒等住持提問,就說:“告辭”。住持望著新和尚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心中有魔,難成正果,可惜!可惜!”
住持說的“魔”,就是新和尚心裏無盡的抱怨。這個新和尚隻考慮自己要什麼,卻從來沒有想過別人給過他什麼。像新和尚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他們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如意,怨氣衝天,牢騷滿腹,總覺得別人欠他的,社會欠他的,從來感覺不到別人和社會對他的生活所做的一切。這種人心裏隻會產生抱怨,不會產生感恩。哲人說,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和不幸就是一個人大言不慚地說,“沒人給過我任何東西。
兩個行走在沙漠的旅人,已行走多日,在他們口渴難忍的時候,碰見一個吆喝駱駝的老人,老人給了他們每人半瓷碗水。兩個人麵對同樣的半碗水,一個抱怨水太少,不足以消解他身體的饑渴,抱怨之下竟將半碗水潑掉了;另一個也知道這半碗水不能完全解除身體的饑渴,但他卻擁有一種發自心底的感恩,並且懷著這份感恩的心情,喝下了這半碗水。結果,前者因為拒絕這半碗水死在沙漠之中,後者因為喝了這半碗水,終於走出了沙漠。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對生活懷有一顆感恩之心的人,即使遇上再大的災難,也能熬過去。感恩者遇上禍,禍也能變成福,而那些常常抱怨生活的人。即使遇上了福,福也會變成禍。
另外,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貧困山區的一個女孩。她有幸考上重點大學,不幸的是父親在她進校不久,遇上了車禍身亡,家中無力供她上學,在她準備退學回家時,社會送來了關懷,老師和同學也慷慨捐款捐物。她對別人的贈物舍不得使用,藏在箱子裏。每天打開箱子看看這些贈物,就想到自己周圍有那麼多的關懷、愛心,心中就不由產生出一種感激之情。這種感激之情又驅使她去戰勝困難,頑強拚搏。這個在物質上貧困的女孩,卻變成一個精神的富有者。她心懷感恩,終於讀完了大學,還以優異的成績留學美國。她說:“大家給我的一切,是我的精神財富,永遠留在我的心裏。我要努力學好本領,回報祖國,同報父老鄉親。”人有了不忘感恩之情,就像這位女孩,生命會時時得到滋潤,並時時閃爍純淨的光芒。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明白,生命的整體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樣東西都依賴其他每一樣東西。無論是父母的養育,師長的教誨,配偶的關愛,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慷慨賜予……人自從有了自己的生命起,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裏。一個人真正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會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社會的安定,感恩食上香甜,感恩衣之溫暖,感恩花草魚蟲。感恩苦難逆境,就連自己的敵人,也不忘感恩。因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變得機智勇敢、豁達大度的,不是優裕和順境,而是那些常常可以置自己於死地的打擊、挫折和對立麵。挪威著名的劇作家亨利,易卜生把自己對立麵瑞典劇作家斯特林堡的畫像放在桌子上,一邊寫作,一邊看著畫像,以此激勵自己。易卜生說:“他是我的死對頭,但我不去傷害他,把他放在桌子上,讓他看著我寫作。”據說,易卜生在對立麵目光的關注下,完成了《培爾·(金特》、《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等世界戲劇文化中的經典之作。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之間才會變得和諧、親切,而這種感恩之心也會使我們變得愉快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