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尉犁縣營盤古城附近發掘的一座漢晉墓地,出土文物包括漢晉的絹、綺、縑、絲繡、織金錦、漢代鐵鏡,這些物品都帶有明顯的中原風格。同時還發掘出了帶有中亞風格的麻織麵具、黃金冠飾、金耳環和金戒指等,還有來自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皿和古希臘羅馬風格的毛紡織品,等等。可以說很多當時天下的寶物都聚集在這一座小小的墓地之中。
這種多元文化的格局正是塔克拉瑪幹沙漠文明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塔克拉瑪幹沙漠文明從地域位置看處於各主要文明的邊緣,似乎是一個“文化邊緣地帶”,而實際上卻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展現的舞台,是各種文化聚集融合的場所。
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木簡和文書內容比較豐富,主要是當地行政機構和駐軍的各項公文及公私往來信件,從中不但可以看出樓蘭城的軍事力量和狀況,以及各屯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的一些情況,而且還可以了解到樓蘭城內與居民日常生活有關的情形,如城內設有倉庫、客館和醫院,有製造鐵工具和兵器的手工業,有以穀物絲帛作價的商業活動。此外,文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城內居民與戶口、法律等方麵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文書是當時樓蘭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真實寫照。
然而,公元4世紀以後,這樣一個綠草遍地、人口繁盛的綠洲卻瞬間消失了。黃沙漫漫,蓋住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一望無際的沙漠代替了昔日的綠洲,隻有絲綢之路上留下的斑斑白骨暗示著這裏曾經是一個商旅雲集的貿易中轉站。文明就這樣突然中斷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一切呢?從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簡牘中可以知道,當時樓蘭王國的農業生產每況愈下,又聯想到樓蘭處於沙漠之中,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當時的自然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水源日益不足,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最終導致了樓蘭文明的覆滅。樓蘭人不得不放棄他們曾經堅守的故國,四處逃散,而文明也就消失了。
尼雅文明探秘
20世紀初,在我國西北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的尼雅地區,英國探險家斯坦因發現了一座古城。古城遺址規模龐大,東西寬約7千米,南北長約26千米,許多城牆、房舍、街道、佛塔的輪廓依然保存相當完好,其氣勢磅礴,堪與著名的古羅馬龐貝城相媲美。更令人驚訝的是,從這裏挖掘出的大量珍貴文物,其中還有很多書寫了奇怪符號的木簡。這些發現立刻使尼雅一夜間轟動了世界,那些奇怪的符號是文字嗎?如果是的話,寫的又是什麼?為什麼在這沙漠之地會有具有高度文明的古城?這座古城是如何從曆史上消失的?
在尼雅考古發掘中發現的奇怪木簡符號,經專家考證確實是一種叫怯盧文的文字。這是一種早已消失的文字,起源於公元前4世紀的印度西北部,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就使用此種文字。公元2~4世紀曾流行於新疆樓蘭、和田一帶,隨著印度貴霜王朝的滅亡,怯盧文也隨之消失了,距今已經有1600多年,當今世上隻有極少數專門的研究者能讀懂它。怯盧文能在異國他鄉流行起來至今還沒有非常合理的解釋。不過這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木簡上的佉盧文寫的是什麼內容呢?
在解讀它們的過程中人們發現,木簡內容也許揭示了尼雅消亡的原因。其表述的多是各種命令,如“有來自某國人進攻的危險……軍隊必須上戰場,不管還剩有多少士兵……”,“現有人帶來關於某國人進攻的重要情報”;“某國人之威脅令人十分擔憂,我們將對城內居民進行清查”。這些文字字體是彎曲形的,沒有標點,字與字之間無間隔,給解讀帶來了困難。但單從這些零星的隻言片語我們可以得知,尼雅王國受到了某個王國的威脅,而且該國力量異常強大,尼雅幾乎無力抵抗,隻有忐忑不安地等待著那悲慘的命運。尼雅的消失,是不是因為那個令尼雅害怕的王國的致命一擊呢?新疆一帶古時又稱西域,公元元年前後,有諸多小王國都臣服於強大的漢王朝。尼雅遺址屬於當時某個小王國當屬無疑,但又是哪個小王國呢?有人認為是史籍中記載的精絕國。精絕國位於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南緣,與今天的尼雅遺址十分接近,而且精絕國的消失也是在公元二三世紀,與尼雅王國的消失時間上重合。不過當時的精絕國可不是滾滾黃沙,而是氣候宜人,水草豐茂的一片綠洲。公元二三世紀,中原處於東漢末年和三國兩晉的慌亂與紛爭中,無暇他顧,致使西域諸多勢力較強的王國沒有顧忌,也掀起了兼並弱小王國的戰爭。木簡上的怯盧文記載了尼雅的恐懼,無情的戰火央及尼雅,偉大的文明淹沒在血腥的廝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