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考古學家使用放射性碳測試技術,確定石柱存在於公元前4650~前4300年,距今約6000多年,比英國的斯通亨石環要早得多,可謂人類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遺址之一。
但是,石陣所在地沒有石頭,須從4000米以外的山岩上開采。古人最先進的搬運工具也就是繩索、滾軸、杠杆、滑車,還有土坡的斜力下滑。他們是如何搬動350噸重的大石柱的呢?是什麼鼓動他們狂熱地進行這麼浩大的工程呢?英國考古學家哈丁翰隻能說:“卡納克石柱群比金字塔更神秘,是考古學史上曆史最久而又未被人類攻破的秘密。”如果要揭開石柱的秘密,必須先弄清營造石陣的那批古人的來源。繼而了解當年的生活情景,留存下來的墓葬,為此提供了可靠的見解物證。
1900~1907年,法國的考古學家勒胡西率領著一支隊伍,發掘卡納克附近的聖米謝爾古墓。該墓的體積是7.5萬立方米,出土大量公元前4000年前後的遺物。
1979~1984年,另一位考古學家勒霍斯帶隊發掘卡納克轄區的格夫爾林尼斯島上的甬道墓,發現該墓是個可以經營的地下建築,大理石塊砌成的同心圓台如同露天運動場的看台一樣,墓壁上還有精美的浮雕圖像。他們還在距那裏20千米外發現了另一古墓,墓內的石雕也有類似的圖案。格夫爾林尼斯島上的甬道墓,今天已經辟為地下博物館供遊人參觀。新石器時代的石雕令人歎為觀止。29塊墓道牆壁石板中有27塊刻有圖案,6000年前的無名大師雕刻了許多的同心圓弧、樅樹、斧頭、蛇、牧羊者手杖等等精美圖案,還有類似女神的人像。墓內室頂端的一塊巨石上麵,刻著一頭長角的牛頭和其前半身以及一把斧頭。
卡納克人有高超的本領營造這樣的“地下宮殿”,就已經充分說明:6000年以前的卡納克人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文化素養了,自然也有足夠能力來架設簡單的“地麵柱林”,建築出顯示著高度文明的石柱群落來。也就是說神奇的“羽蛇城”實際上正是卡納克人高度文明的最佳體現,“羽蛇城”本身就是他們勤勞和智慧的完美展現。
非洲石頭城探秘
在津巴布韋共和國境內,有石頭城遺址200多處,最大的一處在首都哈拉雷以南320千米的地方,占地麵積達到7.25平方千米,人們通常稱其為“大津巴布韋遺址”。
津巴布韋是“石頭城”的意思。大津巴布韋遺址在丘陵地帶上,三麵環山、背麵是風景優美的凱爾湖。所有建築都使用長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崗岩石板壘成,雖不用膠泥、石灰之類的粘結物,卻十分嚴整牢固,渾然一體。石頭城由3部分組成:呈現橢圓形的大圍場、呈現山頂堡壘狀的衛城和平民區。大圍場依山而建,城牆長達420米,高10米,城內麵積4600平方米。城牆的東、西、北各開一個小城門,東南牆外又加築一個與城牆平行的石牆,形成長100米寬1米的通道。在通道的終端有一座圓錐形實心塔,塔旁長有兩顆參天的古樹,據說是王室祭祀使用的“聖塔”。城中心有個半圓形內城,周長為90米左右,可能是王室最高統治者的居住場所。內外城之間有一組組的建築群,有小圍牆相連,門、柱、牆、窗都裝飾有精美的浮雕圖案,可能是後妃、王室人員起居的地方。城門和石柱頂端大多雕刻著一隻似鴿又像燕的鳥,當地人稱為“津巴布韋鳥”,現在已經成為津巴布韋“國鳥”。
出城門沿著石階可走向高度達100米的衛城,這是整個遺址的製高點。原來城堡高7.5米,底厚6米,正麵有大門通向大圍場,背麵是絕壁。堡內有小圍牆,將建築物分割成許多塊,其間通道多得像走迷宮,建築與雕飾之精美,並不在王城之下。
大圍場和衛城周圍還沒有發現大型的建築物遺址,但是牆基縱橫交錯,並且留有作坊、商店、貨棧、煉鐵爐、住宅、水井、稅區、梯田等的遺跡,還發掘出中國明代的瓷器、阿拉伯的金器、印度的念珠等珍寶,這裏顯然是龐大複雜的平民生活區了。早在16世紀初,葡萄牙人侵占莫桑比克時,就已經風聞西邊有座石頭城,但是始終不能證實。1868年,探險家亞當·倫德斯進入津巴布韋狩獵,因為追殺一隻獅子,偶然見到了一座巨大的城堡。他持槍大膽闖進城內,發現原來是一個空蕩蕩的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