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2年,德國地質學家卡爾毛赫聞訊潛入現場,被當地人捉住無功而回。1877年,他再度潛入,繪製地圖,搜刮大量文物,回國後向全世界宣布他的“偉大發現”,說什麼石頭城就是聖經《舊約》所示的所羅門國王開采金礦的所在地。
20世紀,統治津巴布韋的英國殖民當局采取了保護性的措施,同時組織多批考察隊進行係統研究,終於使神秘的石頭城日漸明朗化。
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初,位於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穿過撒哈拉大沙漠,定居在津巴布韋,創建了一係列的石頭城。15世紀,歐洲人開始進入非洲南部,劫掠財富,掠奪黑人,致使石頭城荒廢。另外的說法排除了“腓尼基人創造說”,他們認為石頭城是歐洲人創建的,或是由另外的“優秀”民族來指導非洲人民建的。這外來民族可能是“天外來客”,即來自於地球以外的外星人。
現代以來,運用放射性碳法測定石頭城及其出土物,以及其他一係列的考古論證,已經基本否定了某些西方學者的偏見。石頭城最晚至公元5世紀時才有人類定居,10~11世紀時成為鐵器時代一個部落的大聚合點,13世紀時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中心。最有說服力的證據是“津巴布韋鳥”石雕,因為這鳥是津巴布韋一個部落世代崇拜的圖騰,並且至今仍被許多居民所信奉。此外,王城與衛城分離,政權與宗教分離,是非州中部黑人的典型習俗,並沒有什麼外來的影響包含在內。特別是津巴布韋全國7個省的調查顯示,在民間的口頭傳說中,確有一個擅長片石砌牆的部族。11世紀,這個部族創建了馬卡蘭加王國,定都於大津巴布韋遺址,開始營建都城。後來這裏又被莫諾莫塔帕王國取代了,該國繼續擴大都城,15世紀進入極盛期。
懸崖宮探秘
1888年的冬天,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部高原上,兩個牧民正在趕著牛群行走,突然被眼前的一片懸崖擋住了去路。他們定睛一看,原來那懸崖竟然是層層疊疊的房子,最前麵還有一座巨大的“宮殿”呢。他們驚奇萬分,這麼“蠻荒的地方”怎麼會出現這樣多的房子呢?於是他們隨口稱這個地方為“懸崖宮”。
當然,發現“懸崖宮”的消息很快傳遍全世界,一批批冒險家到這裏探尋寶藏,許多珍貴文物遭到了破壞。1906年,美國國會被迫通過了保護懸崖遺址的法令,將其定名為“弗德台地國家公園”。1909年,最大的懸崖宮村落正式出土,1979年,這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這裏是遍布懸崖絕壁的台地,地麵上長著草,樹木稀疏,很適於放牧。“弗德”就是“綠色”的意思。16世紀末,西班牙占領墨西哥後,侵入科羅拉多高原,稱這裏的印第安人為“普韋布洛人”。普韋布洛是西班牙語“村、鎮”的意思。19世紀初,台地同科羅拉多州一同成為美國的一部分。
在弗德台地發現的1300年前的“普韋布洛人”村落遺址,迄今已經達到300多個,麵積達到210.7平方千米。幾萬人聚居在這個台地上,各村落之間相對的獨立,又由於彼此近在咫尺,既能互助互濟,又可以共同對付強敵。每個村落就是一個家族的集體聚居地,外有土磚牆加以維護,內有多層成套住房和公共建築。多層房仿照印第安人的原始祖先懸崖穴居的樣式,逐層向上縮進,使整幢房屋好像呈鋸齒形的金字塔。下層房頂就成為上層的陽台。上下層之間有木梯,上層大部分房間與鄰室有側門相通,底層則是專供貯藏食物之用的,也就不開側門。在中心庭院有供集體使用的活動空地、祭祀房,地下還有兩個禮堂(地穴)。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前,人們關於美洲社會,僅僅知道這樣的情況:在中美出現過有瑪雅文明、托爾特克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在南美僅僅有印加文明,並且大多建立了農業王國。至於北美的印第安人基本上被看做不懂耕作、不會造房的野蠻部落。弗德台地的發現,改變了這種傳統的偏見。
1909年,美國的考古學家出土了台地上最大的村落遺址,俗稱梅薩維德“懸崖宮”。這座村落依傍崖壁而建,占地近1.4萬平方米,據估計當年施工周期達50年。村落的布局十分緊湊,有許多方形、圓形的高樓,其內共有150間民房、23間地穴祭祀房間。著名的雲杉大樓,也就是兩個牧民見到的“崖宮”,因樓板是由雲山板鋪成而得名。該樓是3層樓,長達203米,寬為84米,地麵有114間住房,地下還有8件祭祀房間,而其中最大的一間地穴祭祀房竟然有7間住房那麼大。雲杉樓的北邊有個“杯子房”,裏麵藏有430隻彩陶杯子、盆子、飯碗之類,這裏或許是祭器儲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