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城摩亨佐—達羅探秘
摩亨佐—達羅是人類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最大的城市遺址,位於今巴基斯坦境內。在它重現於世人麵前的年代,人們以為它隻是一片無足輕重的墳地。但是,當人們清除了障礙物,還原其本來麵目以後,驚訝得說不出話來。4000年前能有這樣漂亮雄偉的城市嗎?
摩亨佐—達羅頂部已經蕩然無存,隻有城基、房基保存完好,其中的街道、水渠曆曆可見。城址呈長方形,占地7.77平方千米,估計居民約有3.5萬人。城牆、公共建築和部分路麵、上下水道,都用煆燒的磚製成,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磚城,摩亨佐一達羅以此有別於同時代世界各地常見的土城、石城。僅此一斑,便可窺到印度河流域古文明的發達程度。
摩亨佐—達羅文明大約維持了1000年。約在前3000年左右,俾路支的部落民族開始跨越沙漠,向東遷移,去尋找更為理想的家園,最後終於在富饒的印度河平原定居了下來,發展灌溉農業,養羊植棉,於是在公元前2500年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棉花遠近聞名,遠古的巴比倫人叫它“信杜”。到了前1500年,摩亨佐—達羅等城市突然人煙絕跡,連遺址也被忘卻了。一個燦爛的文明竟然突然間中斷了,消失了,實在令人大惑不解。
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用銅和銀製成的雕像、首飾及用具,有色彩鮮豔、繪著圓周圖案的紅色陶器,有淺浮雕、篆有動物形象和象形文字的金屬、陶、石、象牙印章,有貝殼尺、石質砝碼等度量衡工具。有載重很大的船,還有各種農具和棉花、胡麻、豌豆、椰棗、甜瓜、麥等作物的殘留物。古城廢墟下掩埋著許多人獸的骸骨,屋裏、街頭雜陳著男女老少的遺骨,有的一處竟有十多具。遺骨上留有斧砍刀劈的痕跡,有的四肢蜷曲呈痛苦抽搐狀。這是怎麼回事呢?如此昌盛的文明背後掩藏著怎樣的悲慘仇殺呢?這是否與摩亨佐—達羅古城文明的突然中斷有關係呢?
出土的2000多枚印章上帶有文字符號,不少銅器、陶器上也刻有象形銘文。如果能夠破解這些文字,或許古城的秘密就可大白於天下。可惜至今也沒有人能讀懂這些文字,隻能對古城的消失做出種種互相矛盾的揣測。
持“人禍”觀點的人認為,由於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和荒淫無度使得當地居民內部階級矛盾激化,自相火並。也可能是外族入侵,殺人毀城,使城市變成廢墟。被掘出的那麼多殘肢畸骸,就被認為是毀滅的證據。然而,征服者為什麼會舍棄如此漂亮的城市和富庶的印度河平原?還有摩亨佐—達羅周圍廣大地區的文明也隨之同時消失,竟然長達幾個世紀無人問津,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些疑問得不到解釋,使人禍之說難以具有說服力。
於是有人從自然災害的方麵來找原因,似乎更有說服力。他們認為,前1700年前後,地球有過一個地震活躍期,曆史上許多城市都是在這個時期被毀滅了。印度河諸城被大地震毀滅後,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氣候惡劣,河道淤塞,河床抬高,洪水頻繁,蝗蚊成災,瘟疫盛行,土地再也不能耕作,草場難以繼續放牧,幸存者很難養活自己,再也沒有力量重建家園,隻好背井離鄉,遷徙到遠方,另覓家園。支持這一觀點的論據似乎很多。摩亨佐一達羅古城的頹敗破落,城基地麵碎石累累,排水管道扭曲變形,都依稀可見猝不及防的災變情景。
還有一部分人也持天災說,但是與上述不同的是,他們認為摩亨佐一達羅毀於“球形閃電”。證據是遺址中有大量燒熔的石塊,整個城市有焚燒的痕跡。據科學家說,“球形閃電”是這樣形成的:由於宇宙射線和電磁場的作用,大氣中會形成一種化學性能非常活躍的威力。這些微粒會越滾越大,最終形成一顆顆極其危險的“球形閃電”。這種“球形閃電”聚集到一起,超過一定數量,放溢出毒氣,使古城中的居民中毒。如果這時候有一顆“球形閃電”積聚到極限了,就會引起爆炸。更加可怕的是,爆炸產生連鎖反應,會引發所有的“球形閃電”的大爆炸,衝擊波瞬間就會到達地麵,產生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威力,摧毀一切建築物和生物。並且,大爆炸過後,產生的有毒氣體和化學輻射,將繼續在所到之處肆虐,將所毀之處徹底變成不毛之地。這樣就可以解釋印度河平原上的城市同時毀滅的謎團了。而且,這一假說還能夠從古時代的文學作品裏得到驗證。公元初流傳於世的印度古史詩中寫道:“一個令人目眩的天雷和無煙的大火,緊跟著驚天動地的爆炸。爆炸引起的高溫使得水沸騰了,水中的魚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