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她40出頭。
巴山城裏,千萬麵彩旗翻飛,千萬簇鮮花揮舞,大鑼小鼓,長號短笛,秧歌隊、腰鼓隊、獅子龍燈隊,彙成了歡樂的海洋。普天同慶萬人空巷,歌如流水人如潮。巴山城沸騰了:工農商學兵熱烈歡呼新中國的誕生新時代的降臨。
《巴山日報》上登載著新任市委領導的名字,其中之一:歐陽斌!——一霎時,林嬋娟好象被陽光耀花了眼,想去找他。但很快冷靜下來,自己落後了,有何麵目見故人?
接著,她接到一封意想不到的來信:
“嬋娟好友:
人生真是奇怪啊,我所遭遇的一切,詳情麵敘。
現有緊迫的事兒,歐陽斌介紹了許多老朋友參加工作。嬋娟,你快來吧,我倆一起去找他吧。你們過去的友誼他是決不會忘記的,你找他一定成功。
等著你,盼速來!
楊麗萍
1950年10月×日 ”
楊麗萍也40歲出頭了,滄桑歲月難免在她臉上留下印痕雖然打扮入時——她那富商的丈夫在她那當官的父親逝世後就開始冷落她了,最後竟帶著比她年輕漂亮的小蜜飛往台灣,把她拋棄了……所以,她必須找工作以謀生。
兩個朋友手牽手向巴山市委大樓走去,這兒就是舊市政府原址。歐陽斌在一間漂亮的辦公室接待她倆。他披著軍大衣,本來較矮的個子顯得高大威武,長胖了,腮邊青青的顯然是剛剃過的絡腮胡,而這是年輕時所沒有的。他已經不是從前那個人了,威武、剛毅、胸有成竹,他是巴山城的重要領導者,是權力的象征!他略略掃了楊麗萍一眼,便一直注意地看著林嬋娟。
……
“嬋娟,怎麼說呢。我此時的感覺,就象《茵夢湖》上那個老人……”
似乎在林嬋娟死水般的心湖投下一塊石子。好多人都讀過十九世紀作家斯脫姆的《茵夢湖》這篇如詩的小說。書中“老人”名叫來因哈德,他從小深愛著家鄉美麗的女孩伊麗莎白和她青梅竹馬。後來他外出讀大學,伊麗莎白卻迫於母命嫁給了茵夢湖畔的莊園主埃利克。有情人不能成眷屬。直到老年來因哈德仍然懷念著他年輕時的情侶,回憶著那迷人的藍色的幽深的茵夢湖,很多年前,他曾去那兒和已婚的依麗莎白見過最後一麵。
歐陽斌以老年的萊因哈德自比,以他現在的地位和身份,這幾句話決不是輕易說出的。太沉重,太悲酸。幾十年戎馬倥傯,是時間大海的底層留下的沉澱是深深的歎息。
可茵夢湖的故事發生在遙遠的國度遙遠的時代,發生在恬靜如夢的鄉野和莊園。現在林嬋娟麵對的是火熱的沸騰的現實,對她來說也許是嚴峻的莫測的。她早已不是過去那個美麗的白衣少女依麗莎白了……
歐陽斌親筆寫了介紹信。介紹兩位女士到巴山市勞動局辦了手續,分配到市中區一個小學任教。
……
歲月如梭。如歌?如泣?如詩如畫?如花似錦?如一杯乏味的白開水?全靠自己怎樣譜寫。
遵循大自然的規律。林嬋娟的生命之葉終於萎黃而飄逝,被一陣風兒吹送著,翻卷著,回光返照之際,有一絲清醒,耳畔恍惚回旋著一隻古老的戀曲:“天河涓涓水在流,隔河織女戀牽牛……”葉子飄落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