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靈感來襲的瞬間(3)(3 / 3)

他立即趕到實驗室,取出那隻瓶子,進行仔細的檢查。於是,他找到了原因:瓶子裏的藥水蒸發之後,留下了一層堅韌透明的薄膜,緊緊地貼在了玻璃上。瓶子能裂而不碎的奧秘就在這裏!

很快,他又聯想到貼過白紙的窗玻璃受到摔擊後往往也是裂而不碎的。這時,發明一種“安全玻璃”的念頭在他心中油然生起。就這樣,他開始了玻璃塗膜的實驗。

作為一個化學家,尋找適合在玻璃上塗抹的藥水並不很難。當然,除了附著力,還必須考慮到塗層的透明度……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選用、塗膜、烘幹、摔擊,他終於找到了一種合適的塗料。

他找來了民用窗玻璃、玻璃瓶子、汽車玻璃等各種玻璃製品,分別給它們塗上了新發明的塗料。經過摔擊實驗,結果證明,每塊玻璃都隻是出現許多裂痕,而沒有出現碎片橫飛的現象。

彭奈迪脫斯並沒有為自己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他進一步想:“單層的玻璃是如此,要是用配製的塗料把兩塊平板玻璃黏合在一起,效果會不會更好一些呢?”

說幹就幹,他立即黏合了兩塊平板玻璃。等塗料黏合劑幹透之後,他對這種雙層玻璃進行了“破壞”。玻璃雖然遭到“暴徒”的多次摔擊,但隻是出現了幾處“輕傷”——幾條稀疏的裂紋。

就這樣,“安全玻璃”誕生了,並廣泛地應用於汽車、火車、飛機等交通工具上。

業務員的偉大創造

今天,雖然電腦已經普及,但是人們還是離不開自來水筆。商店櫃台裏,各種款式的自來水筆琳琅滿目,你隨便選購一支,書寫起來既流利,又清晰。

“自來水筆水自來。”今天,如果有誰對你說這句話,你也許會認為他是在耍“貧嘴”吧。可是,你知道嗎?100多年前,為了這樣一支筆的誕生,還著實耗費了一番心血呢!說起來,這裏邊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沃特曼是一家保險公司的業務員。1894年的一天,沃特曼好不容易從對手那裏搶到了一筆生意,他把鵝毛筆和墨水遞給委托人,讓委托人在合同上簽字。不巧鵝毛筆上滴下來的墨水把文件濺汙了。沃特曼趕緊出去再找一份表格,但就在這時他的一個對手乘虛而入,搶去了這份買賣,剛要到口的肥肉就這麼丟了。

十分顯然,這是一次由於書寫工具不靈而造成的失誤。在那個年代,人們都用鵝毛筆蘸著墨水書寫,墨水偶爾從筆尖上落下來弄髒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不過,沃特曼是個有心人。事後,他這樣想: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因為書寫工具不靈而丟掉業務,可是,生活中每個人卻都離不開一支筆。作家要用它寫文章,會計師要用它記賬,普通人要用它寫信、記日記,至於學生,更是每堂課都要用到它。如果能有一種筆,書寫時不用蘸墨水,甚至可以裝在衣袋裏隨身攜帶,這對於每個人來說,該是件多麼愜意的事啊!

沃特曼決心設計一種能控製墨水流量的筆,也就是從那時開始的。他把這種筆稱作自來水筆。按照沃特曼的理解,這種筆應該帶有一個能貯存墨水的部件,當書寫時,墨水自動流向筆尖,既不快也不慢,這就成了自來水筆。

可是,沃特曼試了幾次,卻都失敗了。原因是他設計、製作的筆,要麼墨水流得太快,要麼根本不流,怎麼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沃特曼明白,問題的關鍵是要能控製墨水的流量。沃特曼沒有想到,這麼一件小小的玩意兒,真要製作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到底用什麼辦法解決呢?這件事可把他折磨得不輕。

一天早晨,沃特曼起來洗臉時又想到了這個問題。他打好了水,把毛巾搭在臉盆上,心裏想的仍然是自來水筆的事。過了一會,他看到毛巾上潮濕的部分逐漸擴展到了不浸在水裏的地方,而且還在繼續上升。

沃特曼明白,這是毛細管現象,植物就是靠此原理,樹液克服了重力上升到枝葉中去的。這時沃特曼心裏突然一亮,用毛細管原理來控製墨水的流量,就不愁製作不出理想的自來水筆了。

沃特曼顧不得洗臉,興致勃勃地立即動手。在新的實驗中,沃特曼成功了。沃特曼在連接墨水囊和夾子的一根硬橡膠中鑽了一條頭發般粗細的通道,在墨水囊中放進少量空氣,使得內部的氣壓與外麵平衡,這樣隻有在夾子上加壓,墨水才能流出來。

最初沃特曼做出鋼筆比較笨拙,用的是眼藥水瓶。不久後,他用柔軟的橡皮筆囊取而代之,隻要把空氣擠出來,就可吸進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