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靈感來襲的瞬間(3)(2 / 3)

尋根問底的波義耳

波義耳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化學家、物理學家,他出生於愛爾蘭的利斯莫爾城堡。1654年他移居牛津後,開始研究化學和物理學,並於1665年獲牛津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668年他定居於倫敦,並於1680年被選為皇家學會主席,但他拒絕擔任這一職務,潛心致力於科學研究工作,一生在化學和物理學研究中很有建樹。他是分析化學的奠基人,在他開創分析化學理論的初期,有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一天早晨,波義耳正要到實驗室去,一位花匠送來了一籃美麗的紫羅蘭。波義耳隨手拿起一束花觀賞著,聞著那撲鼻的清香走進了實驗室。

他的助手取來了兩瓶實驗用的鹽酸,波義耳想看一看鹽酸的質量,那個助手就將鹽酸倒進了燒瓶裏。波義耳把紫羅蘭放在桌上,去幫助那位助手。鹽酸揮發出刺鼻的氣味,像白煙一樣從瓶口湧出,倒進燒瓶的淡黃色液體也在冒煙……

“這鹽酸不錯!”波義耳放心了,從桌上拿起那束花,準備回書房。這時,他突然發現紫羅蘭上也冒出了輕煙。原來,鹽酸濺到花兒上了,他趕緊把花放到水裏去清洗。過了一會兒,令人驚異的是,紫羅蘭的顏色由紫色變成了紅色。

波義耳有尋根問底的習慣,這個偶然現象引起了他的興趣。他把書房裏那個放滿鮮花的籃子取來,對助手說:“取幾隻杯子來,每種酸都倒一點,再拿些水來。”

波義耳在幾隻杯子裏分別倒進不同的酸性液體,再往每隻杯子裏放進一朵花,全神貫注地觀察著,看看有什麼新的變化。隻見深紫色的花兒漸漸變成了淡紅色,過了一會兒又變成了深紅色。

這樣,他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不僅是鹽酸,其他的各種酸類,都能使紫羅蘭變成紅色!”波義耳興奮地對助手說,“這可太重要了!要判別一種溶液是不是呈酸性,隻要把紫羅蘭的花瓣放進溶液裏去試一試就行了!”

但是,紫羅蘭並不是一年四季都開花的。波義耳想了一個辦法。他在紫羅蘭開花的季節裏,收集了大量的紫羅蘭花瓣,將花瓣泡出浸液來。需要使用的時候,就往被試的溶液裏滴進一滴紫羅蘭浸液。這就是他發明的“試劑”。

走到這一步,波義耳並沒有停步。他又取來了薔薇、丁香等花卉,將它們的花瓣泡出浸液來實驗,接著又用藥草、苔蘚、樹皮和各種植物的根進行同類實驗。最有趣的是用石蕊泡出的浸液:酸和堿本來像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可是,如果把石蕊浸液滴入酸性溶液,就顯出紅色;滴入堿性溶液,就變成藍色。

後來,他發明了一個更簡便的方法,即用石蕊浸液把紙浸透,再把紙烘幹。要用時隻需將一小塊紙片放進檢驗的溶液裏,根據紙的顏色變化,就能知道這種溶液是呈酸性還是堿性。波義把這種石蕊紙叫做“指示劑”,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試紙”。

裂而不碎的玻璃

彭奈迪脫斯是法國的化學家,他發明了一種不易打碎的“安全玻璃”。

1907年的一天,彭奈迪脫斯正在實驗室裏整理放試管、燒瓶等實驗用品的架子。一不小心,手裏的一隻玻璃瓶子掉到了石頭地上。“完了。”他心想。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瓶子很完整地在地上躺著。他拿起瓶子一看:瓶子沒有破碎,隻是布滿了橫七豎八的裂紋。

彭奈迪脫斯一向有努力滿足自己好奇心的習慣,他便用心觀察、分析起來:瓶上的標簽告訴他,這原來是一隻藥水瓶,由於時間放長了,水分都蒸發掉了。也就是說,這是一隻普通的空瓶子,並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那為什麼摔不破呢?”他想,“這地是石頭鋪的,可不是海綿。”

他又找來一隻空瓶子,輕輕往地上一摔,空瓶子一下子摔得粉碎。疑團沒有解開,他把那隻摔不破的瓶子放回原處,也沒去打掃那隻打碎的瓶子的碎片,苦苦地陷入了沉思中。

彭奈迪脫斯有天天看報的習慣。幾天後,報紙上有一條關於汽車發生事故的新聞吸引了他。報道說,乘客被車窗玻璃的碎片擊傷,數位乘客被送進了醫院……

看到這兒,他不由得又想起了那個裂而不碎的玻璃瓶,他下決心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