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微小讓步定律(1 / 1)

生活中大多數情況下,得到讓人感到愉悅,而付出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是沉重、鬱悶的。然而,那種隻得到不付出的情況是完全不存在的。有時,為了達成目標,我們必須讓步。讓步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項藝術。心理學家認為,微小的讓步往往能夠取得比很大的讓步更好的效果,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微小讓步定律”。

美國心理學家切可夫和柯裏曾做過實驗證明微小讓步定律的存在。他們將被試者分成3組,讓被試者與人談判。第一組的被試者做出了較大程度的讓步;第二組的被試者不做出讓步;第三組中的被試者做出了微小的讓步。

談判結束後,他們發現:第三組被試者的談判對象願意付出較高的代價去達成協議;而在第一組中,盡管做出的讓步比較大,但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使對方連低的代價也不願意付出了。

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比如我們去買衣服,如果對方在價格上幾塊幾塊地進行讓步,那麼我們會認為對方是個比較有原則、比較真誠的人,同時“占便宜”的心理也得到了滿足,自然也就會買下衣服;相反,如果對方一讓就是一半,我們的購買欲反而會減退,會覺得對方這個人太不實在、很奸猾,會擔心衣服的質量問題,進而不再購買。

心理學家指出,微小讓步的做法是最符合人的心理規律的做法,因此,它往往能為我們帶來巨大的收益。

30多年前,蘇聯駐日本使館看中了長島北岸的一塊土地,計劃用那塊地來建使館工作人員的宿舍。當時,那塊土地的市價在36~50萬美元之間,而賣主的開價是42萬美元。一開始,蘇聯以通過支付小額保證金的方式,與對方達成了在雙方談判期間絕不與第三方買家接觸的協議。

於是,談判就在這種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展開了。蘇聯態度強硬,隻肯出價12.5萬;賣主雖然認為對方出價太離譜,但誰讓自己貪圖保證金的小便宜而不能另尋買家,也隻好僵持下去。在雙方僵持了3個月後,蘇聯做出小小的讓步:“我們知道這價錢是低了些,或許我們可以多出一點。”結果,蘇聯以遠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輕而易舉地買到了那塊地。

由此可見,微小的讓步的確能夠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收益。然而,讓步是一門學問,什麼時候讓,怎樣讓,讓到什麼程度都需要把握好。具體地說,在讓步的過程中,我們最好注意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1.對自己所做出的讓步進行聲明和渲染。主動做出讓步是為了贏得對方的信任,適當勾起對方的負債心理,因此,成功的讓步者大都善於“放大”讓步的程度,善於渲染誇張讓步的艱難性。這要求我們必須遵循3個原則:一是不要輕易放棄最初的要求,這樣才能使自己的要求看來嚴肅而合理,進而使讓步更有意義;二是強調其給對方帶來的利益,當我們帶給對方的幫助越大時,對方回報我們的可能性就越高;三是讓對方知道讓步讓我們放棄了對自己而言很有價值的東西,以此誇大讓步的程度。

2.告訴對方,我們需要得到什麼。不要讓對方來猜,要盡量明確告訴對方我們為什麼讓步、期望獲得什麼,這樣對方才能積極回應。

3.讓步應該盡量微小,而且不宜一次到位,宜一次一點。一次一點微小的讓步,可以讓對方認為我們是一個懂得變通、不死板的人,非常尊重他,有誠意,而且每次讓步都是在為他做巨大犧牲。

就讓步的方法而言,下麵這家IT公司的代表就做得非常好。

一開始,客戶認為IT公司的成本預算高的離譜,而IT公司代表則認為成本預算很準確,甚至可以說是保守,並且提出了項目的複雜性和工期緊作為依據。

然而,客戶仍然認為價格高得令人難以接受。為達成協議,IT公司代表必須做出一些讓步,而他的回答就很有策略:“這樣優惠的價格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太困難了,但是考慮到和您長久合作的可能性,以及您的具體難處,我們還是在價格上做出了調整。現在的價格應該達到您的標準了,但我希望您能將工期再延長一些,每一步延長一個月,一方麵是對我們的支持,另一方麵也能更大程度地保證工程的質量。”客戶很爽快地同意了代表的要求。

適當地做出些微小的讓步既能夠不損害自己的利益,又能夠讓對方歡歡喜喜地幫助我們達成目的。古人常說的“欲取之,先予之”就是這個道理。

主要參考書目

[1]林國芳.7天讓你讀懂日常心理學[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2]文成蹊.聽心理學家講故事:為心靈打開塵封的鎖[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3]吳文銘.受益一生的心理學啟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