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因為搶劫上百萬元而被判刑,有人因為搶劫1元也搭上了自己的終身。為什麼搶1元錢和搶上百萬元都是一樣的呢?其實,這正是基於“破窗效應”的考慮。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破窗理論的本質是主張建立一種防範和修複“破窗”的機製,亡羊補牢,並嚴厲懲治“破窗”者。隻有這樣,才能防微杜漸,維持秩序和保護集體的行為準則。

因此,我們主張建立一種防範和修複“破窗”的機製:對已經“破了的窗戶”要及時修補,以樹立良好的規範;對“破窗”者要嚴厲懲治,以確立嚴明的紀律。

對於個人來說,如果我們縱容了自己的一個缺點,其他的缺點就會接二連三地抬頭,最後把我們變成一個粗魯、低俗、野蠻的人。這就是破窗效應在起作用。人們常說“小時候偷針,長大了就偷金”的原因也正在於此。

同樣,對於社會或團體來說,如果有一個成員觸犯了行為道德準則,而他並沒有改過,也沒有受到懲罰,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違反準則,進而使社會或團體變得沒有秩序、失去規範,帶來非常可怕的後果。

有鑒於破窗效應的影響,我們絕不能忽視小錯誤,無論它多麼微不足道,都要及時地予以處理。

曹植是曹操所有兒子之中最有才華的,但是他不僅得不到曹操的歡心,而且還被猜忌、鬱鬱而不得誌。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曹植觸碰了破窗效應的禁忌。

一次,曹操率軍攻伐東吳,曹植留守鄴城,待曹操得勝回到鄴城,馬上就有人前來狀告曹植,說他“擅開司馬門,且奔馳於馳道”。這可把曹操給氣壞了。因為“司馬門”是魏宮正門,除了曹操本人的車駕可以出入外,任何人不得由此出入;而“馳道”又是天子的專用車道,雖然曹操不是天子,但是他卻也建造了“馳道”供自己專用。沒想到曹植居然如此膽大妄為。

其實,曹植從沒有想過要篡位,他是一個文人,不傾心於政治。但是曹操本來就是疑心很重的人,他可不這麼想,在他看來,曹植如此大膽,父親還沒有死,他就要取而代之了。

其實,無論曹植有沒有篡位之心,他的行為都已經打破了曹操的“窗戶”,因此,曹操才會不甚喜歡他。而事實上,小錯誤確實是一種根源性的東西,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可以迅速演變成重大錯誤。

日本的企業中,流行著一種稱作“紅牌作戰”的質量管理活動,具體內容是:清楚區分哪些東西要,哪些東西不要,將不要的東西貼上“紅牌”;找出那些需要改善的事、地、物,找出有油汙、不清潔的設備,找出藏汙納垢的辦公室死角,找出不該在辦公室、生產現場出現的東西,將這些均以“紅牌”標示。然後,活動的目的就是努力減少這些“紅牌”的數量。結果,在這樣一種積極暗示下,時間一長,人人都遵守規則了。日本企業的實踐證明,工作現場的整潔有序有利於保障企業產品的質量。而“紅牌作戰”的活動則是讓工作現場變得整齊清潔的原因。另外,工作環境的舒適幽雅,又幫助企業成員養成了遵守規則的習慣。

由此可見,我們也應該給自己的某些行為貼上“紅牌”,給我們所置身的團隊貼上“紅牌”,時刻警示自己,不要輕易打破第一扇窗。即便是由於一時疏忽或在不經意間把“窗戶”打破了,也要及時將其修複。不然,後果很可能會像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樣,無法操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