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垃圾的再生利用(2)(2 / 3)

我國青島市采用高溫發酵處理糞便,各項指標均可達到國家衛生標準,處理後的糞便也不再孳生蠅蛆。高溫發酵和中溫發酵需要加熱裝置,投資較大。美國、印度等許多國家多采用中溫發酵。中國農村廣泛采用常溫發酵,而采用中溫發酵的較少。

中國農村製取沼氣,設備簡單,主要是在房後與豬圈、廁所相鄰處,建一座6~8立方米混凝土沼氣池,使人、畜糞便直接流入池內,再配以少量輸氣管線即可。一般一個五口之家和養兩頭豬的農戶,所排的人、畜糞便,加上每天3~4千克秸稈發酵製取的沼氣,可供燒飯和照明使用。牲畜養殖場則可建較大型的沼氣池和沼氣發電站。發酵後的物料成為優質有機農肥。

揀回老傳統

“收廢品的來了!”許多年前,當小孩子聽到這樣的喊聲就會紛紛把家裏的廢報紙、廢玻璃瓶、牙膏皮等統統拿出來,賣給收廢品的,其實這就是垃圾分類回收。《北京日報》1957年12月12日報道:“本市城區就要實行全麵的垃圾分類收集的辦法。目前,西四區和西單區己經全麵實行了這一辦法,崇文區和宣武區已經進行垃圾分類收集的試點,就要在全區推廣。在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的辦法後,群眾創造了許多管理垃圾站的辦法。西四區許多居民委員會采用‘按站定戶,專人負責’,或按門牌輪流保管公用垃圾筐的辦法。西單區有許多居委會實行了按時搖鈴或吹哨子拿出垃圾箱的辦法。西單區北鬧市口有一個居民叫朱玉山,已經70多歲了,他對推行垃圾分類收集很熱心。從5月間開始這項工作以來,他每天晚上都在群眾抬出垃圾箱的時候,逐箱查看,發現誰家沒有分清,就去向人家講解。”

1979年,一位名叫露易絲·費西爾·茹格的美國婦女出版了一本《彬彬有禮逛北京》的書,介紹了她在北京生活三年半的見聞,特別是中國的廢物回收和綜合利用係統。她寫道:“我常常看見,在街角處停著收購廢品的三輪車,旁邊站著一位頭戴白帽、身著藍色工作長衣和圍裙的婦女。人們拿來各種廢品賣給她,如玻璃片、瓶塞兒、鐵皮罐頭盒、破衣破布、柑橘皮、羽毛、頭發、骨頭、紙張……我隻懂破布是做報紙、紙張和墩布的原料,發辮可做成出口的假發,卻不知道柑橘皮可以製藥,骨頭可以製成牙刷、扣子和煙嘴。在中國人的眼裏,沒有一件東西是不能再利用的,這體現在每個家庭、每個人身上。在我家工作的中國服務人員將舊襯衣、舊內衣做成抹布、擦鞋布和洗碗布;廚師於師傅用舊報紙的背麵來寫他的采購單和菜單……於是我也變得小心起來,用過的東西,在沒有問清我的中國朋友是否還可做他用之前,我絕不敢再隨便扔了。”這本書對許多當時想了解中國的西方人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當西方國家大量的生活垃圾除了填埋、焚燒找不到更好的出路時,他們驚異地發現中國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完整的回收係統。生活垃圾不僅為工業提供原料,而且為農業提供飼料和肥料,連西瓜皮也可以用來喂豬,糞便也有專門的人收集後成為有機肥料的渠道。那時的中國,垃圾不僅沒有成為環境汙染源,而且為工業提供了原料,為農業提供了肥料。中國環保專家在一些國際會議上有關垃圾回收和綜合利用的經驗介紹,令各國同行讚歎不已,紛紛效仿。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曲格平是中國環保界的元老,20世紀80年代前,每當他參加國際環保會議的時候,各國代表一致稱道中國的綜合利用係統。曲格平先生近年訪問丹麥時,參觀了一座現代化垃圾分類回收工廠,當他問起陪同的丹麥人這些先進的處理垃圾的方法是從哪裏學來的時,丹麥人答道:“是向中國人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