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其他垃圾的處理(1)(3 / 3)

汙泥的厭氧消化法分為兩個階段:酸性階段和堿性階段。第一階段,微生物將複雜的有機物(如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為有機酸、醇類、二氧化碳、氨、硫化氫及其他一些硫、磷化合物等。此階段中,由於有機酸的大量累積,pH值迅速下降到7以下,汙泥呈酸性,故稱為酸性消化階段。參與的細菌稱為產酸菌。汙泥經酸性消化後,呈粘滯狀態,仍不易脫水,總體積縮小不多,並有惡臭。在這個階段後期,由於所產生的氨的中和作用,pH值又逐漸上升,致使另一些統稱為甲烷菌的微生物開始活躍起來,分解有機酸和醇類,產生甲烷和二氧化碳,開始了第二個消化階段。隨著甲烷菌的迅速繁殖,有機酸因被分解而迅速減少,pH值很快上升到7以上,汙泥變為堿性,稱為堿性消化階段。消化後的汙泥稱消化汙泥或熟汙泥。熟汙泥體積顯著縮小,呈黑色粒狀結構,易脫水,性質穩定,衛生狀況有了改善,可作農田肥料。消化過程中產生的沼氣,可收集起來作為能源。

影響汙泥厭氧消化的主要因素有:

(1)溫度:溫度不僅影響厭氧消化的速度,而且影響厭氧消化的深度。厭氧消化過程一般可按溫度分為三種類型。溫度為5℃~15℃,稱低溫消化;溫度為30℃~35℃,稱中溫消化;溫度為50℃~55℃,稱高溫消化。溫度與消化時間的關係表示溫度與消化時間的關係。由可見,溫度的高低決定消化進程的快慢。溫度對沼氣產量也有影響。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產氣量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加;但當溫度升到某一定值時,產氣量就下降了。實踐證明,高溫消化的產氣量隻略高於中溫消化。高溫消化幾乎可以殺死汙泥中的全部病原菌和寄生蟲卵,而中溫消化隻能殺死其中的一部分。低溫消化效率太低,但高溫消化操作管理複雜,加熱費用高,所以一般都采用中溫消化。

(2)投配率:即每天投入消化池內的生汙泥量占池內原有熟汙泥量的百分率。投配率的大小直接影響池內汙泥的pH值和消化速度。投配率小,汙泥消化速度快而充分,產氣量高,消化經常維持在堿性階段,但要加大消化池體積。投配率大,則使消化速度減慢,造成中間產物有機酸的累積,pH值的下降。這種狀況有可能抑製甲烷細菌的生長,使消化經常處於酸性階段,破壞正常的消化過程。最適合甲烷細菌生長的pH值為7.2~7.6,因此,一般消化池都控製在偏堿性條件下運行。如發生異常情況,pH值下降到6.6以下時,可投加堿性化合物,如石灰,調整汙泥的pH值,以恢複正常運行。實踐證明,生活汙水和水質相近的工業廢水的汙泥,投配率一般以6%~12%為宜。

(3)生熟汙泥的混和程度:投入的生汙泥與池內熟汙泥的充分混和,造成全池各部分的物料和消化條件(如溫度、pH值等)均勻一致,既可保證消化池經常處於偏堿性條件,又可縮短培養微生物的時間,加速消化過程,提高沼氣產量。

(4)厭氧條件:甲烷菌屬厭氧性微生物,因此要求消化池密封,隔絕空氣,保證厭氧菌的正常活動和消化池的安全運行。

此外,汙泥的組成、汙泥含水率和有毒物質濃度對消化過程也有影響。

汙泥經消化後性質比較穩定,不易再腐化,一般經脫水後直接作為農肥,或作他用,或焚燒作最終處理。

汙泥厭氧消化的構築物可用化糞池、雙層沉澱池或消化池,一般用消化池。消化池多為圓形,直徑一般為6~35米,池壁高5~15米,池底為圓錐形,底坡25%左右。池蓋有固定式和浮動式兩種。池蓋上設有檢修口、集氣管等裝置。浮動池蓋可隨汙泥麵升降,保證池內壓強高於大氣壓,防止空氣侵入池內形成可爆混和氣體而引起消化池爆炸。消化池還裝有各種管道。

生汙泥的溫度一般都比較低,要維持中溫消化所需的溫度,通常采用人工加熱措施。加熱方法有蒸汽加熱、盤管加熱和熱水加熱等。目前多采用蒸汽加熱,即把低壓蒸汽(溫度為110℃~120℃,壓強為20牛/厘米2)直接噴入池內,加熱攪拌汙泥。池內盤管加熱易在盤管外壁形成泥垢,如不及時清除,會降低導熱性能,影響加熱效果。為此,可在池外用熱交換器加熱汙泥。熱水加熱效率低,一般隻用於小型消化池。

為了使生熟汙泥充分混和,在消化池內裝有攪拌設備。攪拌方法分機械攪拌法、循環汙泥法和循環沼氣法三種。機械攪拌一般用螺旋攪拌設備,效率高,但檢修困難。循環汙泥法簡單可靠,但效率低。沼氣循環法是近年來采用的新方法,效率高,並可促進甲烷菌的生長,加速消化過程。這種方法是將消化池產生的部分沼氣經壓縮機加壓後,從池底部的擴散裝置噴入池中攪動汙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