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提出了酸性消化和堿性消化分離的兩級消化係統。這種新工藝由兩個反應器組成,其一為控製和促進酸性形成物的產生和擴散;其二為接收前級的排出物,並為堿性消化提供最佳環境條件。這種係統可大大提高消化速度,縮短消化時間,減少消化池體積,大有發展前途。
二、汙泥濃縮
使汙泥初步脫水的處理方法。目的是降低汙泥的含水率,縮小汙泥體積,為後續處理創造條件。
汙泥含水率高(99%左右),懸浮顆粒粒度很小(98%的顆粒小於1毫米),固體顆粒外麵還包一層厚的水合膜,影響汙泥中顆粒的凝聚。為使汙泥降低含水率,要采用濃縮、脫水(幹化)、幹燥等處理方法。其中以濃縮處理的費用最低,能源消耗最少,因此提高汙泥濃縮效率,可以節省後續處理費用。汙泥濃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1)沉降濃縮法:汙泥在豎流式或輻流式濃縮池中靠沉降作用與水分離。濃縮池多為圓形。稀汙泥從中間進水口輸入池中,逐漸沉降或聚集。池底設有刮泥板,刮集汙泥經排泥口由泵輸送到消化池或幹化場。沉降濃縮法可將難以濃縮的汙泥中的固體物含量從0.5%~2.5%濃縮到1.5%~4.0%,體積約縮小2~5倍。從二次沉澱池排出的汙泥濃縮所需時間一般為10~12小時。
(2)上浮濃縮法:主要有四種方法:溶氣上浮、真空上浮、分散上浮和生物上浮。應用較多的是溶氣上浮濃縮。溶氣上浮是把壓縮空氣引入汙泥中,使一部分空氣在壓強下溶於水,當汙泥進入濃縮池後,壓強消失,溶入水中的空氣就成為微小氣泡上升,攜帶汙泥中懸浮顆粒浮上水麵,由刮泥傳送器除去。
一般認為上浮濃縮法效果較好。經過處理的浮泥中的固體物含量可達7%,而處理時間為沉降濃縮法所需時間的1/3左右。
此外,還可用離心機、振動篩對汙泥進行濃縮。振動篩是借震動力破壞汙泥的固體顆粒外圍的水合膜,釋放結合水。此法可以縮短濃縮時間,目前還在研究階段。
三、汙泥脫水
汙泥脫水是汙泥處理的一種方法。汙泥濃縮後,用物理方法進一步降低汙泥的含水率,便於汙泥的運送、堆積、利用或作進一步處理。脫水(幹化)有自然蒸發法和機械脫水法兩種。習慣上稱機械脫水法為汙泥脫水,稱自然蒸發法為汙泥幹化。方法雖異,但都是進一步降低汙泥含水率的措施。
汙泥脫水一般存在四種方式:
(1)自然蒸發法:將濃縮後的汙泥在曬泥場(又稱汙泥幹化場)上鋪成薄層,汙泥所含水分一部分自然蒸發,一部分滲入土壤。滲漏水經鋪在地下的排水管集中排走。這種方法可使汙泥的含水率由原來的96%~98.5%降低到65%~80%。這時汙泥已狀似濕土,沒有流動性,可作肥料。此法在幹燥少雨地區可以采用。
曬泥場多為平整的土地,用堤圍起,分成若幹小塊。每小塊場地寬度不大於10米。圍堤上有輸泥槽,坡度為1%~3%。輸泥槽上間隔一定距離開一放泥口。放泥口須加鋪砌,以免因長期衝刷而蝕損,也可使汙泥在場地上分布均勻。如曬泥場土壤濾水性能較好,地下水位較低,可直接在土壤上幹化汙泥,否則須加鋪濾水層。濾水層的上層鋪砂或爐渣30~50厘米,下層鋪設礫石、墊層20~30厘米,濾水層下鋪設管徑為15~20厘米的排水管。兩排管之間的距離為1.5~6米,視墊層中礫石的孔隙度而定。管節間不做接口,便於滲水直接進入管內,再集中返回到生物處理構築物內進行處理。排水管下麵還須用粘土壓實成為不透水層,以防止汙染地下水。汙泥由輸泥管運入幹化場,每次放泥厚度以20厘米為宜。兩次排泥間隔時間,稱為汙泥幹化周期,幹旱地區,幹化周期短,多雨地區周期長。夏季溫度高,蒸發量大,周期短,一般需要10天以上。
自然蒸發法方法簡單,易於管理,但占地多,受氣候影響大,衛生條件差,對某些不易脫水的汙泥效果不好。
(2)機械脫水法:在機械脫水以前,一般采用汙泥調節措施,以改善汙泥的脫水特性,提高效率。主要的調節方法是投加絮凝劑。將絮凝劑配成溶液加入汙泥中,可使沉澱量增加。也可投加高分子絮凝劑,如聚丙烯酰胺等。向汙泥中投加矽藻土,也可提高脫水效率。凍結-融化法是一種汙泥調節措施,能破壞汙泥的親水膠體結構,並大幅度提高脫水率。機械脫水法常用的方法有:(3)真空過濾法:機械型式較多,一般是用橫斷麵為圓形的滾筒,外張濾布,部分浸入汙泥槽中。滾筒內抽為真空,部分水分透過濾布排出,汙泥被截留在濾布上,在滾筒轉動過程中脫落下來收集處理。脫水後汙泥含水率可降低到80%左右。
(4)加壓過濾法:有帶式壓濾、鼓式壓濾和板框壓濾等。汙泥用濾布擠壓脫水,采用壓強30~50牛/厘米2。脫水後汙泥含水率可降低到65%~70%左右。
(5)離心分離法:離心機轉速為2000~4000轉/分,汙泥中固體物在離心作用下向離心機轉筒周壁上密集,並經固定在中軸上的螺旋葉片推出筒外收集。離心分離法的優點是容易操作,比上述兩種過濾法節省運行費用;但分離液中仍有50%~60%的懸浮物,給後續處理留下一定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