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有趣的生命——動植物之謎(1)(2 / 3)

一種叫蒼頭燕雀的織布鳥生活在東剛果至南非州的熱帶稀樹幹草原裏,它們可以用草和許多不同柔韌度的纖維織成堅固的鳥巢,象一粒粒奇異的果實一樣懸掛在樹枝上。這些柔韌度不同的纖維通常是結實的動物毛發,不過織布鳥選擇最多的還是斑馬或羚羊身上的毛,他們會用這些毛發做好鳥巢後,然後將巢牢牢地係在樹枝上,還用嘴將毛發纏成總是一個式樣的結子作為記號。

蒼頭燕雀

剛開始,科學家都不知道這是動物的一種本能。他們無法解釋織布鳥如何學會築起這樣的鳥巢,可以承受在裏麵棲身的一對成年雀鳥和幾隻幼鳥的全部重量,並且任憑風吹雨打也不會脫落下來。 後來一位矣熱恩?瑪雷自然科學愛好者對蒼頭燕雀反複進過了四次試驗。最後得出結論——鳥的築巢本領是遺傳的。

蜘蛛織網已經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現象了。那麼蜘蛛織網的本領是不是也是遺傳的呢?它們織網時會先先將一根絲固定在它想建造的地煩惱過,然後把另一端牽到另外一個固定的地方,並讓它們處於同一高度。之後,再從這根絲的中點拉一根絲固定在地麵,形成字母“Y”的形狀,結點就是網的中心。蜘蛛的操作程序相當規範,它們還可以根據俘獲物的特點織出不同花樣的網。

蜘蛛織英文

對於這種現象,並沒有形成向鳥築巢那樣統一的定論。一些眾生物學家希望在蜘蛛的卵中尋找線索。而另外一些研究人員則認為應通過承認內在因素的存在來解釋這種現象。這就意味著在蜘蛛身上存在著網的形態和不同工作階段的施工方案和網的整體構思,並且有一種操縱進程的因素負責著這項工作,但是這個 操作“軟件”不可能存在卵裏。這就又讓科學家們陷入了困惑。

自然界還有一種單細胞原生生物,叫變形蟲。當這種單細胞生物發現食物出現匱乏時,挨餓的變形蟲便開始發出一種化學信號,告訴同類,讓它們到某個中心地點集合。不用多長時間,4至6萬個單細胞便圍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會以每小時一厘米的速度繼續轉移。就在這個過程中,令人費解的事發生了。這些變形蟲竟然能記住它們各自抵達集合地點的先後順序,沒有絲毫的差錯!

還有一部分變形蟲會井然有序地一個個鑽進球體內部。在那裏,它們開始改變形狀,形成胞囊。隨著水分的拖出,它們的體積開始縮小。這時候,一個保護性外膜也同時分泌出來。到這一刻,變形蟲自身的新陳代謝也就中止了,最後變成一丁點大的“種子”。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些鑽進球囊內部形成“種子”的變形蟲會因球囊破裂散落下來。如果恰好有一陣風吹過,它們就可以獲得重新複活過來的機會,降落在潮濕土地上,重新攝食、分解、圍成團隊。而那些以“血肉之軀”築成球狀結構的變形蟲會因缺乏食料而很快死去,在它們的順序確定時就注定了要把自己推向死亡。

如果人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人事前就擬好一個圖案表演計劃,再把肖象切割成一萬個不同顏色的點,然後將一個個青年男女定位,最後讓他們準備接受時間、地點、帽子色調的指令。可是變形蟲可不懂得什麼信息學、控製論以及管理理論,它們身上壓根兒就沒有目標和相互配合的意圖存在。到底是什麼東西在指揮它們的行動?

一位名叫瑪切爾?庫齊內金的學者仔細分析後,他假設,所謂變形蟲的這種“本能”是屬於另一個空間的東西。它是一種非物質的東西,存在於整個宇宙裏,對所有變形蟲起作用,變形蟲很“容易讀”它發出的指令,並依指令行事。不過到底事實是怎樣,目前依舊沒有得到統一的定論。

知識卡片:

變形蟲

變形蟲主要生活在水底和潮濕的森林土壤上,它們每三四小時進食一次,食物對象是細菌。由於變形蟲身體僅由一個細胞構成,沒有固定的外形,可以任意改變體形,因此得名。它之所以能改變形狀,是因為細胞膜沒有細胞骨架,膜骨架。變形蟲有伸出偽足的能力,所以造成細胞質流動,從而導致形態不固定。

3.會說人話的貓

我們都知道,每種動物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能夠模仿人類講話的我們目前知道的隻有鸚鵡,也正是因為鸚鵡有這種能力,贏得了許多人們的喜愛。但是你聽說過其他動物也會講人話嗎?這樣的動物確實存在,並且還很常見。它就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貓。貓怎麼會學會人的語言呢?這其中又有著怎樣的玄機?

會說話的貓

蘇聯解體前,出現了一隻會說話的貓,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唐斯科將軍。它的主人是伊凡露娃女士。它在伊凡露娃女士家中生活的二十年中一直陪伴著主人。“將軍”講的是俄語,按照目前統計的數字,它能講100個俄語單詞!除此之外,說一些簡單短語對“將軍”來說也不是問題。自從“將軍”的特異功能被宣揚之後,它已經成為前蘇聯的一隻家喻戶曉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