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圖像
一類認為月球是從地球分裂出去的,也就是“分裂說”:在地球曆史的早期,地球還處在熔融狀態,自轉得特別快,每4小時左右就自轉一周,地球頂道部分的物質逐漸隆起,由小而大,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高,最後終於脫離地球而被拋了開去,成了獨立於地球之外的物質團,此物質團後來逐步冷卻並凝聚成為月球。可是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地球自轉曾經達到過如此快的程度。
而且即使月球真的是從地球分裂出去的話,它的化學成分、密度等都應該與地球的一致或差不多,而地球的平均密度,即每一立方厘米的地球物質為5.52克,月球的平均密度卻隻有3.34克/立方厘米。
另一種假說認為,月球原來的“身份”可能是環繞太陽運行的小行星,由於某種我們還不清楚的原因,它仍然接近地球,地球的引力“強迫”它脫離原來的軌道並把它俘獲,成為自己的衛星。這就是“俘獲說”。
這種假說是很難成立的。科學家們指出:一個天體俘獲另外一個天體的可能性是有的,隻是這種機會太少了。仔細想想,地球是不可能把月球那麼大的一顆小行星俘獲來作為自己的衛星的,至多也隻能改變一下那顆小行星的軌道。
第三種假說是“同源說”,它指出月球和地球是從同一塊原始太陽星雲演變而形成的。可這無法解釋月球與地球在物質成分、密度等方麵的差異。
太陽星雲
第四種假說是由前蘇聯的兩位科學家瓦西裏與謝爾巴科夫於1957年提出的。是“宇宙飛船說”。主張“宇宙飛船說”的人認為,月球是宇宙中彼岸某角落中的一顆小天體,被外星人改造後,操縱著它來到地球身邊,利用地球的引力再加上月球的人為原動力而固定在現有的軌道上。但外星人將月球進行改造後,再送到地球身旁,是出於什麼目的?
宇宙的奧妙真是是高深莫測,對科學家們來說,月球是一個充滿夢幻的世界。那些關於月球的未解之謎在人類登上月球之前就存在了不知多長時間。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仍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縱橫交織在科學家麵前的謎團,像難理的亂麻,頭緒紛繁。總的來說,月球是被“操縱著”進入地球軌道的結論更具說服力。如果再與碰撞說聯係,能否可以想象月球當初被操縱進入月球軌道時不慎與地球擦肩而過,最後才調整到現在這種軌道上?這還需再探究。
月球的軌道運動
月球究竟是從哪裏來的?也許宇航員踏上月球後,那些奇妙的月麵岩石能夠給我們帶來諸如月球的年齡,月球的成因等這些訊息,通過對月麵岩石的分析,我們可以破譯諸多謎團。
月麵破碎後逐漸形成的岩石層
的確當宇航員們將第一批月球岩石標本帶回到地球供科學家們研究分析時,令他們詫異的是,月球不但比地球古老,而且比太陽係更古老。問題不斷在出現,看來要解開月球起源之謎還需要做大量的探討和研究工作。
知識卡片:
月球起源新假說
有關月球起源的一種新假說的主要一點是這樣的:月球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一顆小行星,一次偶然的機會使它不僅走向地球,而且與地球相撞。被撞“飛”的地球物質脫離地球,最後凝聚成為月球。在這次史無前例的猛烈撞擊之前,組成地球的大部分鐵和重元素,早已經沉落到地層的深處乃至核心,因此那些被撞“飛”的物質,主要是比較輕的元素。對地球來說,這次撞擊帶來的是地球的赤道被一下子撞“彎”了,而那些被撞出來的物質卻仍然是在原先的位置上。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月球不是在地球赤道平麵內繞地球轉的緣故。
3.探索火星的秘密
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是否有生命存在?大概當很多人抬頭望著星空的時候都想過這個問題。為了解開這個謎團,天文學家們可謂費盡了心機。人們先是把目光集中到了地球的“近鄰”——火星上了
火星
火星是太陽係九大行星之一,一直是人們最感興趣的一個星球。它與地球在很多方麵都相似。比如,地球和火星的晝夜長短幾乎一樣,且都有四季變化;地球自轉1周需要23小時56分,火星是24小時37分;地球的兩極是冰雪世界,火星的兩極也是白雪皚皚。不過,火星的每一個季節要比地球上長得多。
為了揭開火星上的奧秘,在1971年5月30日,美國向火星發射了“水手9號”探測器,並於1971年11月4日進入火星周圍的軌道。但不巧的是,當時猛烈的沙塵暴使火星表麵一片模糊,直到1972年初,沙塵暴才漸漸平靜下來,傳真照片上火星表麵的各種景象也清晰地顯現出來。1976年7月,美國“海盜號”飛船登上了火星,以後又有幾個飛行器相繼上了火星。從此,人類對火星就有了新的認識。
“水手9號”探測器
在火星上,天氣變化是異常劇烈的。塵埃雲時而發展時而消失,根據這些塵埃雲的移動情況進行計算,火星上的風速一般可以達到每秒40米左右。蘇聯的“火星3號”探測器在那裏失去了作用,可能是每秒數十米的強風暴把天線吹斷了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