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鳥類(3 / 3)

翠鳥

翠鳥常常發出響亮的“咯咯嘰嘰”的叫聲,所以常未見其身,先聞其聲。世界上共有80多種翠鳥,有些種類捕食魚類,但多數種類遠離水域棲息,以其他獵物為食。

飛行方式

翠鳥在空中飛行時,翅膀不停地扇動而發出呼呼聲。翠鳥並不像其他大型鳥類一樣在空中翱翔,而是直線飛行。它們通常在樹枝間徘徊,搜尋食物。

羽衣

多數翠鳥全身披有鮮豔的藍色羽衣,上麵常常帶有泛著金屬光澤的藍色、綠色、栗色和白色圖案。長期以來,翠鳥一直被養做觀賞鳥。

鸚鵡

鸚鵡是世界上最華麗、最會鳴叫的鳥類。世界上共有330種鸚鵡,幾乎全部生在熱帶和亞熱帶雨林中。鸚鵡喜歡群居生活,以植物的種子、果實、嫩葉等為食。

身體特征

鸚鵡頭圓,喙粗,上喙彎曲向下呈鉤狀,喙尖能穿破堅硬的果殼。腳上長有四趾,外側的一個前趾能向後旋轉,利於攀援。它們的羽毛豔麗多彩,有紅色,白色,綠色、黃色等各種色彩。

覓食

多數鸚鵡在樹林中尋找水果、堅果或植物的種子。它們用喙收集食物,並用爪將食物牢牢抓住,以便用喙尖戳破食物的外殼。鸚鵡在進食時,喙能張得很大,便於吞食食物。

巢穴與產蛋

大多數鸚鵡通常以啄木鳥的舊巢為巢,並將巢麵積擴大一些,然後雌鳥在裏麵產下白色的蛋。除了白鸚,其餘的鸚鵡都是由雌鳥來孵蛋。有些鸚鵡也會在樹枝上或地麵上築巢產蛋。

情緒的表達

多數長有羽冠的鸚鵡具有特殊的情緒表達方式。例如,黃冠葵花鸚鵡常通過升高或降低其黃色的羽冠表達情緒;鳳頭鸚鵡常用羽冠的豎立或下垂發出警戒或侵略的信號。

群居習性

鸚鵡通常成群地生活,一起飛行覓食。它們在飛行時,利用發出的尖叫聲與同伴聯絡。如果有一隻鸚鵡發現了食物,它便會發出興奮的尖叫聲,通知同伴們趕來。

鴿子

鴿子是人們對鴿類的一種通稱,世界各地的公園或廣場中常見的鴿子都是家鴿,它們都是由野生的原鴿經人類的馴養而在長期的環境作用下進化而來的,其中有些還被馴養為信鴿。

原鴿

原鴿體長有29~35厘米,棲息於平原、荒漠和山地岩石地帶。它們一般成群活動,以各種植物種子和農作物為食。原鴿通常在靠近大海的懸崖平台上築巢。在野生環境下,原鴿每次能產2枚卵,每年能孵化兩三次,孵化期為17~18天。

家鴿

家鴿身體矮牡,頭小,行走時頭部總要前後擺動。它們的飛行能力很強,一旦發現危險,就會快速拍打翅膀,飛向空中。家鴿通常在樹上、岩石上或地上,用木棒和小樹枝做成不結實的巢。家鴿多為素食者,以植物的葉子、種子和水果為食。

維多利亞皇鴿

維多利亞皇鴿非常稀有,它們長有扇形的頭冠,冠上帶有鑲著蕾絲花邊的羽毛,且羽色豔麗。維多利亞皇鴿棲息在熱帶雨林中,以地上的甲蟲,蚯蚓,蝸牛和掉落到地麵的果實為食。與大多數家鴿一樣,維多利亞皇鴿成為人們狩獵的對象,數量正在急劇減少。

哀鴿

哀鴿主要棲息在幹旱的灌叢、開闊林地、農田、花園及城鎮中,以地上的小種子,穀物及綠色嫩枝為食。雄鳥在求偶時,會拍翅上飛,然後垂直滑下,弄出響聲,或在地麵上低下頭展示其蓬鬆的領羽,以吸引雌鳥的注意。

杜鵑

杜鵑別名“布穀鳥”,是攀禽中的一大類,約有510種,其中大多數為樹棲型。多數杜鵑不築巢、孵卵、育雛,而是將卵置於其他鳥類的巢中,利用其他鳥類喂養、撫育自己的後代。

生活習性

杜鵑不喜結群,甚至在繁殖季節也不會像其他許多鳥類一樣成雙成對地出現,交配更無固定對象可言,甚至可能多次與不同的對象交配。杜鵑多穿梭於林間地帶,特別是在鬆樹林中,捕食各種危害鬆樹的毛蟲。

棲落

杜鵑棲落在樹枝上時,用腳爪牢牢地將身體固定在樹枝上,整個身體大致呈水平姿勢,與一般鳥類的直立姿勢不同。

飛行

杜鵑的體羽以灰色為主,腹部為白色,帶有黑色斑紋,翅膀長而尖,飛行速度極快。從外形和飛行姿勢上看,杜鵑與鷹非常相似,因而常被一些鳥類誤以為小型鷹類。

杜鵑的卵通常與一些鳥的卵在大小、形狀、顏色和花紋上相似,如果把它們放在一起,這些鳥很難辨認自己的卵。

鳴聲

每到春忙季節,杜鵑便會不停地發出“布穀,布穀”的鳴聲,聲音可傳到數裏之外。鳴聲淒厲,哀婉,且經久不止。杜鵑在“悲鳴”時大張喙部,露出鮮紅的口和舌。古人誤以為杜鵑在鳴叫時悲痛至吐血。因而有“杜鵑苦啼,啼血不止”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