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鳥類(2 / 3)

丹頂鶴

丹頂鶴又名仙鶴,屬於世界上最大的珍稀鶴類,棲息在廣闊的河灘沼澤地帶。它們的飛行能力卓越,遷徙路線和覓食地點通常固定不變。

身體特征

丹頂鶴的頭皮裸露,頭頂上有醒目的一點丹紅,因而得名丹頂鶴。它們的喙長而尖,呈灰綠色,麵部、頸部為深褐色,大部分羽毛呈白色,次級和三級飛羽呈黑色。丹頂鶴收攏翅膀時,黑色的羽毛蓋住白色的短尾並垂在尾部。

覓食

丹頂鶴屬於涉水禽鳥,常在淺水中覓食。覓食時,它們常常邁著修長的腿,在水中搜尋魚、蝦等獵物,有時它們也吃草籽,或是捕食草叢中的昆蟲和蠕蟲。

發聲

丹頂鶴常發出清脆嘹亮的叫聲,這是因為其胸腔內長有長而盤曲的氣管,氣管末端長有鳴管。當鳴管發聲時,氣管就會產生共鳴並起到擴音器的作用。丹頂鶴求偶時的鳴聲異常洪亮,可傳到2000米以外。

求偶

每到繁殖季節,雄鶴和雌鶴半展雙翅翩翩起舞,或引頸高鳴。雌雄鳥一旦結為伴侶,則終生不換。雌鶴產卵後,雌雄鶴輪流孵卵。

幼鳥的成長

丹頂鶴的幼鳥剛孵出時,全身長有黃褐色的絨毛,行走時動作笨拙,步伐不穩,需要成年鳥的照顧。通常幾天後,幼鳥便能在成年鳥的保護下獨立取食,在淺水草叢中捕食植物、昆蟲或小魚。約3個月後,幼鳥便學會飛翔,能隨親鳥進行遠距離的飛行。

遷徙

每年春天天氣轉暖時,小群的丹頂鶴從南方陸續遷來。在繁殖季節到來前,雄鶴便將跟隨群體的幼鳥趕走,讓它們單獨活動。待秋冬時節,丹頂鶴群聚在一起,然後飛到北方越冬。

鸛是一種涉禽,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鸛的種類很多,其中比較有名的有白鸛、黑鸛和凹嘴鸛等。歐洲的白鸛被稱為“帶來幸運的鳥兒”,深受人們喜愛。

白鸛

白鸛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棲息在歐洲的白鶴,喙呈紅色;棲息在中國和日本的白鸛,喙則呈黑色。白鸛主要生活在沼澤和潮濕的地方,以昆蟲、魚、青蛙和小型鼠類為食。繁殖期時,雄鳥用喙發出“卡達、卡達”的響聲,並昂起喙擺個不停,而雌鳥也會答以同樣的動作。

凹嘴鶴

凹嘴鶴經常出沒於水域中,有時站在水中用力啄擊所發現的魚;有時在水生植物間行走並隨意啄擊;有時在濁水中將喙來回擺動,靠觸覺捉魚。凹嘴鸛一般成對分散在樹上築巢棲息。求偶時,雄鳥會展翅奔跑,露出帶有斑紋的羽毛,以吸引雌鳥的注意。

黑鶴

黑鶴主要生活在開闊沼澤、湖泊、河流的淺水區及水田中,以魚、蝦、蛙、蟹等為食。黑鶴為候鳥,夏天在北方繁殖,秋天則飛往南方越冬。它們在遷飛時結群活動,平時則單獨活動。繁殖期時,黑鸛成對活動,在大樹或懸崖的石隙中築巢產卵,雌雄鳥共同喂養幼鳥。

禿鷲

禿鷲,別名“坐山雕”,是一種大型猛禽,廣泛分布於溫帶和熱帶地區。大多數禿鷲食性相當廣,以腐肉、垃圾和排泄物為食,很少吃活的動物。

身體特征

禿鷲的體羽多為黑褐色,頭和頸部裸露的皮膚呈鉛藍色,頭頂生有褐色絨羽,頭圓且小,一雙眼睛大而敏銳,喙尖彎曲形似大鐵鉤,令人望而生畏。

獵食

禿鷲長有寬大的翅膀,在高空中能滑翔飛行。它們常常在滑翔飛行時搜尋地麵上動物的腐肉。鉤狀的銳利的喙有利於禿鷲撕裂動物的皮肉,而堅韌的舌頭則能將肉從骨頭上扯下。

啄木鳥

啄木鳥被稱為“森林醫生”,以在樹皮中啄食昆蟲和在大枯木中鑿洞而著稱。除了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和南極洲以外,啄木鳥幾乎遍布世界各地。

攀援

啄木鳥的雙腳較短,兩趾向前,兩趾向後,且彎曲銳利的爪能牢牢地抓住樹幹。啄木鳥的尾羽堅硬而具有彈性,沿樹幹攀援時,尾巴起著支撐身體的作用。

啄食

啄木鳥的喙直且尖銳,像鑿子一樣有力,能啄破樹皮。舌頭比其他鳥的舌頭長約5倍,且頂端長有鉤狀的刺,便於將獵物舔入口中。

啄木鳥的防震裝置

據研究,啄木鳥每天約發出500—600次啄木聲,啄擊速度可達每秒500米,甚至比子彈出膛的速度還快。它們之所以能承受這麼大的衝擊力,是因為它們的頭部有一套嚴密的防震裝置,它們的頭骨異常堅硬,但骨質疏鬆,裏機充滿氣體,頭部兩側還長有強有力的肌肉。這些結構能減弱震波的傳導。

巨嘴鳥

巨嘴鳥長有一個寬大的長喙,全身的羽毛像鸚鵡的羽毛一樣鮮豔多彩。它們喜歡成群地棲息在樹頂,屬於最喧鬧的森林鳥類之一。

巨嘴鳥的喙很長,且喙的邊緣呈鋸齒狀。巨喙看似粗壯,實際上卻很輕,這是因為喙的中間布滿了海綿狀的骨質組織,裏麵充滿了空氣,外麵覆蓋著一層角質硬殼,所以既堅硬又輕巧。

拋食法

巨嘴鳥的進食方法很奇特。搜尋到食物後,它們先用長喙將食物啄成碎塊,然後啄住一個碎塊,仰起脖頸,把食物碎塊拋向空中,然後張開巨喙,使碎塊掉落口中。巨嘴鳥就以這種拋食法將食物碎塊逐一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