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哺乳動物(2)(2 / 3)

坡鹿

坡鹿體型中等,四肢瘦長,體態矯健,善於跳躍奔跑。坡鹿驚逃時,能越過一兩米高的障礙物,或六七米寬的山溝、溪澗。坡鹿常棲息於灌木叢中,小群活動,吃草時有“哨兵鹿”負責放哨。坡鹿在我國僅見於海南島,而且為數很少,已被列為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大熊貓

大熊貓為我國所獨有,是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享有“國寶”之美譽,曾作為友好使者遠赴日本和歐美國家,其可愛的形象博得了世界人民的喜愛。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也選用大熊貓圖案作為會徽。大熊貓的家族非常古老,和大熊貓同一時期的哺乳動物,許多早已滅絕了,而大熊貓卻一直生存到今天,因此有“活化石”之稱。

大熊貓的生活環境

大熊貓的數量十分稀少,現在僅存有1000多隻,而且隻分布在我國四川省西部、陝西和甘肅省南部地區。這些地方海拔在2000~3000米左右,多雨潮濕,是大熊貓的主要食物——箭竹的生長地。這裏竹林茂密,最密的地方每平方米有幾十株甚至100多株箭竹,為大熊貓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糧。此外,這裏夏天氣溫在30℃左右,冬天則為零下10℃左右,特別適合既怕冷又怕熱的大熊貓生活。

大熊貓的食物

大熊貓遠古的祖先是食肉動物,後來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轉變為以吃植物為主了。在自然界,大熊貓可吃的食物有四五十種,但它最愛吃的是冷箭竹、大箭竹等。因為大熊貓的消化能力較弱,要靠多吃來吸收足夠的營養,一天可吃20多千克的竹子。除了竹子外,偶爾它也捕食竹鼠等小動物。大熊貓喜歡吃竹子,不僅僅是吸收竹子的營養,吃進去的竹子纖維還能像掃帚一樣,把體內的垃圾打掃出來。這種對竹子的特殊依賴性,使它的生存麵臨著危機。因為箭竹有時大麵積開花、枯死,就斷絕了它的食物來源。為此,我國專門為大熊貓建立了自然保護區。

生活習性

大熊貓一般生活在箭竹林裏,平時很少上樹,但它爬樹的本領非常高明,遇到危險時,常到樹上去躲避。冬季它不冬眠,常在冰雪下覓食。大熊貓的自衛能力很弱,聽覺、視覺都很遲鈍,嗅覺稍好些。春季是大熊貓求偶的季節,其餘時間它們都獨自生活,有自己相對穩定的活動範圍。

大熊貓的繁殖

大熊貓的繁殖很特殊。它們對配偶很挑剔,有明顯的選擇性。出生後的幼仔發育很緩慢,半歲多才開始獨立進食,六七歲後進入成熟期,自然壽命隻有25~30年。由於大熊貓的器官功能比較原始,感覺遲鈍,繁殖存活率低,隻有50%~70%,再加上它們對生存條件的特殊依賴性,所以它們現在麵臨著滅絕的危險,成了全世界珍稀動物中的重點保護對象。

小熊貓

小熊貓是浣熊科動物,比大熊貓小很多,屬於雜食動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四川、西藏、雲南等地,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的亞高山叢林中。在尼泊爾、緬甸北部的高山森林中,也有小熊貓生活。小熊貓生性溫順,平時幾個結成小群活動,善於攀爬,喜歡在細樹枝間睡覺。它們一般中午和夜間睡眠,早晨和傍晚到外邊去覓食。喜歡吃竹葉,有時也吃植物的果實,偶爾捕食小鳥和鳥蛋,但它的食物99%是竹子。

猴屬於靈長目類人猿亞目,比原猴要高級。從森林到草原的生活過程中,猴一直以驚人的速度在進化,成為與人類親緣關係較近的一類動物。這類動物包括吼猴、獼猴、金絲猴等。

共同特征

猴體形中等,四肢等長或後肢稍長,尾巴或長或短,有頰囊和臀部胼胝,以樹棲或陸棲生活為主。猴大腦發達,手指可以分開,有助於攀爬樹枝和抓握東西。

交流

猴生活在群體中,所以非常重視交流。它們利用視覺信號,如手勢、麵部表情等來傳達信息,也用叫聲、觸摸、氣味和相互清潔來傳遞情感。

跳躍

樹棲的猴能在樹與樹之間迅速靈活地跳來跳去。它們通常用強健的後腿蹬樹枝,借助樹枝的韌性使身體彈跳到空中,尾巴幫助它們在空中保持身體平衡,把握前進方向。著陸後,它們會用長臂和手指抓住樹的枝幹。

毛發的梳理

猴是一種愛清潔的動物,它們常用手指梳理自己的毛發,使毛發保持清潔,或清除頭皮上的寄生蟲。兩隻猴互相梳理對方的毛發,是群體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做法非常利於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利於群體成員問的和睦相處。

鬆鼠猴

鬆鼠猴是南美最普通的一種猴,主要棲息在海拔1500米高的樹林中。其體長約有30厘米,尾長約40厘米。鬆鼠猴常常100多隻地結成大群一起生活,主要吃堅果、昆蟲、鳥卵等。

夜猴

夜猴生活在南美洲的密林中,其雙眼大而圓,夜視能力非常強。它們通常白天休息,夜間靠敏銳的視覺覓食。夜猴的喉部下方長有一個可伸縮的喉囊,夜猴叫起來時,喉囊便會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