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定四年,他在各地強行推行公田法,引起社會不安。度宗時,他操縱朝政,竟然在西湖葛嶺私宅中處理朝廷大政。元軍圍困襄陽,周密認為賈似道是病死於福建漳州木棉庵,但又承認賈的死與鄭虎臣有關。見周密《齊東野語》第354頁。
他竟隱匿不報,使南宋迅速為元軍吞並。這個死有餘辜的賊臣,不僅禍國,而且殃民。戲曲《紅梅記》(明周朝俊作)就相當典型地反映了賈似道在私生活上的腐敗與殘忍。這種人人得而誅之的壞蛋,活著是禍害,是人們的眼中釘,被殺是罪有應得,大快人心。
因此,關於他的夢兆,我們隻能從人民盼望惡人死,盼望禍患除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應粗暴簡單地斥之為迷信或荒唐。
三、龜
古人慣於用龜和普草問吉凶。在中國人看來,神靈附在龜(龜甲)和著草上,欲知未來凶吉,須問龜與著草。因此,龜卜預測在古代十分流行。不僅民間采用,朝廷也采用。《書·大禹漠》
有雲:“禹民:枚卜功臣,惟吉之從。帝日:禹裏官占惟先蔽誌,昆命元龜,聯誌先定,詢謀金同,鬼神其依,龜籠協從,卜不習吉。”可見舜、禹揖遜授受之前,先要通過龜卜來征求天帝之意,天帝認可,於是“昆命元龜”,讓舜禪位於禹。唐代裴度拜相,朝廷先舉行龜卜儀式,然後由皇帝下詔:“人具爾膽,天方責予,昆命元龜,愛立作相。’心北宋趙普拜相,也是先舉行龜卜儀式,然後皇帝下詔:“詢於元龜,曆選群後。”“古人舉事無大小,未嚐不命龜,如《洪範》、《周禮》、《左傳》,皆可考也。”古人用龜甲和著草占卜,也用活龜占卜。據《古今怪異集成》記載,當年昊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兵到衡州時,他見衡嶽神廟中有小白龜,隻有銅錢那麼大,但年歲卻不小了,當地人把它當作神的使者。昊三桂對小龜不禁起了敬畏之心,設法將它弄到營帳裏,用它占卜。吳三桂本來希望他的行動會獲神佑,他選擇吉日對龜進行祭祀,在神座前段展開地圖,默默祝禱,觀察龜的走向。可是小龜停停走走,總是不出長沙,隻在衡山周圍打轉,最後走到雲南就不動了。吳三桂再三拜禱,讓龜重走地圖,幾次試驗,結果一樣。吳三桂和他手下相顧失色,不敢輕舉妄動走出湖南,認為神在阻止他們的行動。
據曆史記載,昊三桂自領清兵入關之後,曾一度受到清王朝的重視,官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和四川,統兵十萬餘眾。清廷對吳三桂已經不能行使有效的權力。對於吳三桂任免官吏,組訓武裝,清朝的吏部、兵部都不能過間。吳三桂和鎮守福建的耿仲明家族,鎮守廣東的尚可喜家族,實際上已形成對清的割據勢力。一六七三年,康熙皇帝要撤除吳三桂為首的後三落的封地,吳三桂便率領後三藩起兵反抗。盡管吳三桂曾引狼入室,叛明降清,並且是殺害永明王的元凶,當他舉起複明反清的旗幟時,仍是應者雲集,其兵威有如燎原之火。西南六大省,不到兒個月,盡入吳三桂之手。吳三桂於是用四川湖南豐富的糧米充軍晌,用雲南的銅鑄銅幣,用貴州的木材,作樓船巨艦。從嶽州一直到西北,畫一線與清軍對陣。八旗漢軍,雖以荊州為中心,雲集在襄陽、漢口、宜昌等處,卻沒有一人敢渡過長江同昊三桂較量。吳三桂此時若把握時機,疾行渡江,清朝的權柄也許會落入他的手中。當時他手下部將也曾有人反複勸過他,但吳三桂聽不進去,錯失良機,最終遭致滅頂之災。
吳三桂為什麼在天賜良緣之時,遺巡而不敢渡江,給清王朝留下喘息之機,這一直是史家的一個難解之跡。於是,有人以為這是天不滅清朝。上麵所引的神話,就是為了解答吳三桂何以不敢乘勝進擊清王朝的原因。這種對曆史的偶然性進行神秘穿鑿的行為本身,比故事本身也許更有啟示意義:厲史的偶然性永遠是神話傳說的助產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