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理想信念指引我走向光明(1)(2 / 2)

我突然領悟到,理想的人生並不是能掙多少錢,而是能為他人帶來快樂安康;我雖無法選擇完美的身體,但我完全可以選擇做一個高尚的人。

我又回到六盤山下的家鄉,一邊在縣醫院工作,一邊想著辦盲人按摩培訓班的事。不厭其煩一趟趟跑腿,一遍遍申述,最後縣教育局批了場地,但辦學資金卻要自己想辦法。於是,我又苦思冥想籌錢的路子,跑了幾十家單位和企業,無奈我們西吉縣太窮,拉不來多少讚助。一天上班的路上,我聽到嗩呐聲和路人的議論,一打聽,才知道是個盲人在吹,過路人可自願給點錢。我茅塞頓開。

我馬上通過西吉縣殘聯找了一些會吹拉彈唱的殘疾人,在我家裏排練,由母親照料他們的生活。又聯係縣文工團和學校聾啞班的學生友情助演,聯係縣劇院提供場地。寒冬臘月,劇院沒有暖氣,我討來廢鐵桶請人箍成土爐子,又討來兩車煤塊……經過40多天奔波,1998年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那天,以我們殘疾人為主演的一台節目轟動了西吉。極度疲勞引來病魔,那天我高燒39.8度被送去醫院輸液。為了演出,我拔掉身上的輸液管,在別人攙扶下上台參加合唱。我們殘疾人的精氣神,把人們感動得熱淚盈眶。5元、10元、100元……人們紛紛解囊相助,在這個國家級貧困縣,一場演出募集到1萬多元,這是破天荒的事。西吉縣殘聯把這筆善款設立為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專項資金。

盲人按摩培訓班終於可以辦了,但山大溝深的村莊不知道這個消息,沒幾個人來報名。我就按照縣殘聯提供的名單,請人用摩托車帶著我去挨家挨戶通知,有時甚至徒步幾十裏上門招生。就這樣,30多名從來沒有出過門的山村盲人,激動地隨我來到縣城培訓學校。由於長期貧窮封閉的生活,盲人學員不光文化底子差,而且缺乏講衛生、講禮貌等基本的文明習慣。為此,我除了教按摩技術,還要教他們生活禮儀、衛生習慣的養成,每天黎明即起,一直忙到深夜。

按摩技藝的掌握需要大量實踐,我就拿自己的身體讓學生們練習。生硬的手法會造成難以避免的傷害,我忍著痛苦進行指導。我太想讓大夥成功了,因為一個盲人若能就業,不僅意味著他個人的自新,還意味著一個家庭的解放。

第一期培訓班結束後,所有學員都可以從事基本的按摩治療了。但由於山區人們的保健意識和消費條件的製約,他們在鄉下得不到認可,依然很難自食其力,我很苦惱。寢食難安中我想到了首府銀川。從新聞中聽說改革開放以來,銀川經濟社會各方麵發展迅速,人口猛增,那裏一定有我們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就帶這些盲人去銀川創業吧!我為自己大膽的想法激動萬分,要知道,即使身體健全有能耐的人調到銀川工作都很不容易,何況我們這些殘疾人。但是,我又想,如果我僅僅培訓了殘疾人技術,他們不能就業還是等於零。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我不滿足於一般的行善做好事,理想轉向更高遠的天地。

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丟下縣醫院的鐵飯碗,和一個夥伴來到銀川。白天向有關部門傾訴、申請辦按摩店,晚上就在銀川市中醫院走廊的長條椅子上睡覺。我們的行動感動了自治區殘聯的領導,他們在政策上全力支持。我就讓大姐幫我在銀行貸了3萬元款,租房子,購設備。1999年9月,我們辦的愛德盲人按摩中心在銀川亮相,盲人有了就業平台。

給按摩中心起名為“愛德”,寄托著我的理想,那就是:我們殘疾人以真誠的愛心和淳樸的品德為人們服務,一樣能為社會文明作出貢獻。開業第一年就遇到了重重危機。短期班培訓出來的學員技術不能完全勝任崗位要求,為此客源少、收入少,無法交房租;加之,我本人缺乏管理知識和經驗,經營一度陷入困境。但我毫不氣餒,借債付租,參加勞動部門舉辦的創業培訓班,學習經營管理知識,並采取強化員工培訓,擴大宣傳等一係列措施,逐步走出困境。

愛德按摩中心的客人來自區內外、國內外,與客人的廣泛交流,使盲人按摩師心中打開了一扇扇朝向世界的窗,他們更懂得了不斷提升自己的重要。學習,進取,快樂,生命變得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