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 選鞋、試鞋、挑鞋(3 / 3)

這裏提醒家長們,在查看孩子的鞋底時,觀察鞋底的磨損部位:

如果是前掌部位磨損得厲害,那應該是正常的,走路時腳掌彎曲受力,地麵的反複作用力也從這裏返回,當然磨損得快;

如果鞋跟的外側磨損得較大,那也是正常的;

如果鞋跟的內側磨損得較大,那就要引起注意了,說明走路時體重壓在足弓上的力很大,長期下去很可能出現足弓塌陷;

如果一隻鞋跟的外側磨損得較大,另一隻鞋跟的內側磨損較大,說明孩子走路時身體是不平的,一隻腳有不當的內旋,應該仔細觀察,幫助孩子調整步姿,必要時求助於專業人士。

鞋子也需要關愛

鞋子是有生命的,和我們天天相處,我們當然要好好地關愛它。

一雙幹淨、不變形的鞋,不但反映出人的精神麵貌和良好的素質,也對腳的健康有了保障,所以要教育孩子從小關愛鞋,經常地給鞋子整整容。

鞋的保養並不複雜,如果沒時間,簡單地擦去塵土就行,布鞋、塑料鞋可以用水清洗,如果更精心些,可以按鞋麵材質進行處理:

漆皮:隻有浮土就用幹的軟布擦一擦,即可保持光亮如新。保養時使用幹棉布蘸漆皮保養液後,均勻地擦拭鞋麵。也可使用專用的漆皮噴霧劑噴塗在不亮的地方。不要用濕布擦,或用毛刷刷,會使漆皮表麵失去光澤、幹裂。

正絨革(牛巴革):正絨革髒後,用軟刷或軟幹布擦就行,特別髒的地方最好用酒精加一點水擦,因為酒精揮發得比較快,不至於使鞋麵顏色變淺。也有正絨革專用膠塊擦拭,即可去汙,又可保護鞋麵不受損傷。不要使用普通毛刷擦拭,這樣會損傷磨砂絨麵,鞋麵出現光禿,影響美觀。

油皮:油皮不要用普通鞋油擦拭,這樣會把皮革擦花變色,如有汙跡可先用軟布蘸清潔油去汙,清潔後再使用軟布擦拭一遍即可。

翻毛皮(反絨麵革):用軟刷子刷,太髒的地方用布蘸水(或清潔劑)刷,要一個方向擦拭,不可來回擦,這樣會導致掉毛而且損傷皮麵。幹後用刷子朝一個方向幹刷,專業術語叫“起毛”。如使用鞋粉,也要朝一個方向刷,之後仔細把浮粉刷去,以免弄髒褲口。

粒麵牛羊皮:用優質鞋膏及鞋布擦拭,能真正起到滋養皮革的作用。用光亮劑也行,直接塗到鞋麵上,起到上光的作用。

合成革:用水擦洗,特髒處用濕布蘸洗滌劑擦,再用清水擦幹淨,在陰涼處晾幹。

網布:用水擦洗,特髒處可使用洗滌劑(洗衣粉等),但要避開幫底粘合處,也不可在太陽下暴曬,陰幹即可。

帆布:水洗,可用洗衣粉,但不要使用很硬的刷子,防止脫膠。注意不要在太陽下暴曬,以免黃變或開膠。

5 媽媽的鞋跟

在本書的最後一節,我們跟媽媽聊聊各種鞋跟。美麗時尚的高跟鞋一定眾多媽媽的首選,不要忘記,孩子健康是我們給予他們的最好儲蓄,而父母的健康也是我們對孩子最好支持。希望媽媽們能夠通過了解各種鞋跟的特點,認真地為自己選擇,保護好自己的雙腳,這也是我們獻給媽媽們的禮物。

平跟鞋0~10mm

接近赤腳的感覺,比較舒適、平穩。但腳底受力分布不均。後跟約承受體重的80%,大腳趾根承擔約10%,其餘的由另四趾承擔。由於後跟承重過大,鞋跟又薄,不能很好地吸收地麵對腳及身體的衝擊力,易造成運動關節損傷。適合居家休閑穿用。

低跟鞋20~30mm

由於製造工藝的原因,一般跟座比較寬大,鞋的舒適性、穩定性較好,比較接近自然的步行姿勢。但腳的前後受力仍不是最平狀態,後跟承重偏大。適合休閑、運動、工作時穿用。應該是日常生活中之必備。

中跟鞋40~50mm,小掌麵的跟

腳部受力均,腳後跟約承受體重的70%,腳前掌約承受體重的30%;能量代謝量最低、重心的平性最好,腳底整體的壓力分布最均等。對身體最為合適,比較適合日常上班穿著。但由於跟的掌麵細小(如路易斯跟、酒盅跟),其穩定性稍差一些,穿久會使腳踝及小腿出現疲勞感,也應盡量避免在路途上穿著。

中跟鞋40~50mm,掌麵大的跟

如古巴跟,除具有中跟鞋的優點外,其穩定性、舒適性均較好,適合日常上班穿著。

高跟鞋60~70mm,掌麵小的跟

前掌部壓力分布增大,後跟部位承重明顯減小,並集中在前掌內側第一蹠趾底部及大腳趾趾肚處。能量代謝量與低跟鞋相近。鞋的舒適性、穩定性較差,長時間穿著,腳、踝部及小腿、膝、腰部均會出現疲勞,甚至引起拇外翻畸形。不適合每天穿著,尤其不適合未生育的女性穿著。

高跟鞋60~70mm,掌麵大的跟

腳底受力情況與高跟小掌麵鞋相似,但由於跟掌麵較大,相對穩定性、舒適性要好一些,對踝、小腿、膝、腰部影響也相對較小,但也不適合經常穿著。

超高跟鞋80mm,匕首跟

此時腳底壓力分布出現嚴重的不均狀態,腳後跟約承受體重的30%,腳前掌則約承受體重的70%,並集中在第一、第二蹠趾關節底部及大拇趾上。能量代謝量急劇加大、重心的平性差,穿鞋的易疲勞性也隨之加大。一般在演出、婚禮、聚會等特殊時穿著,但最好不超過4小時。其對腳部及人體運動關節的損害基本是不可逆的。

契形跟60~80mm

腳底壓力分布不均,後跟部位承重小,腳前掌受力大,但由於鞋跟從腰窩部位延續到後跟部位,與地麵接觸麵積較大,加大了底部受力麵積,鞋的舒適性、穩定性大大提高,需長期穿著高跟鞋和需穿著高跟鞋走長路的人,不妨選擇此種跟型的鞋。

高台底

鞋的前後分別墊起,相同跟高的情況下,前部墊起越高,感覺越舒適,對需長期穿著高跟鞋的人,也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選擇。但前部墊高超過40mm,後跟超過80mm時,其穩定性變差,腳在步行過程中的能量代謝量大、重心的平性差,穿鞋的易疲勞性也會變得較大,對腳、踝部及小腿、膝、腰部均會造成不良影響。

鬆糕底

人體重心提高,加大了不穩定因素。從製造工藝來看,為了保證腳在步行時前掌部位彎曲,鞋前掌的凹度及前頭的蹺度都設計得過大,使腳前掌部位的蹠趾關節處於緊張狀態,極易引起疲勞並造成牢損。另外,其對踝部及小腿、膝、腰部也均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除特殊原因外,最好不選用底部超過50mm的鬆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