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期,腳的疼痛會更加嚴重,站立和行走都不能持久;
晚期的扁平足行走步態沉重無彈性,不能吸收震蕩力,導致跑、跳和長途行走困難,久而久之,踝、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將發生創傷性關節炎。扁平足還會引起足外翻、內八字等多種腳疾。
扁平足重在預防
兒童期是扁平足最高發的階段,因為此時孩子的身高、體重發育迅速,腳的負重量大大增加。然而,肌肉(尤其足部小肌肉)的發育常常要滯後1~2年,換言之,足弓的負荷力的增加和形體的增長往往有一段不相適應的階段。這時如果負荷過重或站立時間過長,體重和維持足弓的肌肉力量間就會失去平,導致足弓塌陷,而且塌陷的足弓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嚴重。
足弓塌陷,會引起雙腳彈性減小或消失,下肢對全身的支撐能力明顯降低,身體的重心偏移,這樣會迫使人體整個脊柱機能發生改變。如果像普通人那樣跑跳,尤其是在較硬的水泥地、木地板上做運動,就會增加對心肺等內髒器官的損害,長此以往,還會導致膝、髖及腰等負重關節的創傷性關節炎。
所以,兒童期應該注意預防扁平足。
鍛煉足肌:體育運動是足部肌肉鍛煉的好方法,如跳躍運動、攀登活動等,還可以做踮足尖走的舞蹈動作,加強足弓韌帶韌度及足部肌肉的緊張性收縮,幫助恢複已塌陷的足弓。青少年中那些經常從事體育鍛煉的人,很少有扁平足發生。
穿合適的鞋:鞋的款式以可調節寬窄為佳,調節到位於足弓的鞋腰窩處能夠輕兜足弓;後跟也要“包腳”,防止足跟左右晃動。如果條件允許,家長在為孩子選購鞋時一定要選質量好的、設計合理的鞋。
彈性扁平足與骨性扁平足的不同矯正方法
扁平足分兩種,彈性扁平足與骨性扁平足。
骨性扁平足又稱足骨結構畸形,大多是先天性扁平足。骨骼是足弓的第一道防線,有研究數據表明,如果在兒童10歲之前,積極地鍛煉足底肌肉,有些人到了成年,腳的功能與正常足弓的腳是非常接近的。骨結構扁平足可以穿著矯正鞋,因為骨性扁平足患兒多伴有外翻足,引起了小腿和腳的生物力學改變,出現異常步態,所以要進行矯正,調直力線,保證腿形的發育正常。
彈性扁平足,即骨骼上沒有畸形,而是肌肉的鬆弛導致的扁平足,原則上是不需要矯正的。據介紹,數年前美國得克薩斯州進行了一項研究,將100多個患有彈性扁平足的兒童分成四組,第一組沒有使用任何矯正器具,另外三組則分別穿上矯正鞋、矯正墊,三年後根據X光片來測量足弓,結果四組兒童的足弓並沒有什麼區別。所以,醫學上認為彈性扁平足是不需要矯正的。隻有通過鍛煉肌肉來支撐足弓,通過穿著具有防護功能的鞋來減緩對足弓的損害。
足弓低平,並不一定是扁平足
我國的腳型調查結果表明,在條件較好的城市,像北京、深圳、廣州等地,兒童扁平足呈高發趨勢。華南地區3~11歲兒童扁平足率比同齡的西北地區兒童高出很多。究其原因,是條件較好地區的兒童經常坐車、坐電梯,減少了步行鍛煉的機會;追求高檔、時尚,穿著不適合兒童的鞋;營養過剩、體重超標等。這與醫學界認為扁平足是一種“現代文明病”,越是現代化水平高、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則扁平足症發病率越高相吻合。來自英、美、日本等國的研究也表明,足弓平坦化日趨嚴重,且從幼兒期足弓的形成就開始出現遲緩和異常。
足弓低平,並不一定是扁平足,如果是運動員,像短跑、馬拉鬆運動員,甚至海邊的長期打赤腳漁民,腳底的肌肉非常發達,看起來比較平坦,但其足弓的骨骼結構會非常完美。但扁平足必然是足弓低平、足肌無力、不能有效緩解衝擊力的。當今國際社會關注的“足弓平坦化”,是引發扁平足的重要因素,並已在我國年輕一代中逐漸顯現出來。
6 足弓無彈性的“高弓足”
在近幾年接觸到的孩子中,很多是高弓足。
造成高弓足原因很多,主要是先天性的,有研究報告說,因為孩子在母體長得過大,壓迫了腳的正常發育,導致了腳底的韌帶緊張,也有的是出生後患神經係統疾病所致的。
還有就是穿尖頭高跟鞋、尖頭小鞋所致,因為腳前部在尖頭鞋裏受到擠壓,鞋小使腳不能伸展,腳背被迫弓起,長期如此就會引起高弓變形。
高弓足又名爪形足,其足的縱弓增高,腳長度變短,腳底蹠骨頭明顯突出,使腳掌接觸地麵的範圍減少,蹠骨頭部位的壓力增大,皮膚有胼胝(老繭)形成,產生疼痛;
高弓足無彈性,長時間站立或行走很容易疲勞;輕度高弓足患者,站立時畸形減輕,甚至消失,足呈正常形態。嚴重患者,站立時也不會減輕畸形。高弓足同樣破壞了腳的力學平,會引起足內翻或足外翻。
柔軟腳掌肌肉緩解高弓足症狀
高弓足之所以在站立過久或行走過久後,腳前掌會產生疼痛,是因為行走時的力主要集中在腳前掌蹠骨頭部位,造成這個部位的疲勞。所以,家長要經常觀察孩子的鞋是否已經小了,以便及時更換;不要讓孩子嚐試穿尖頭鞋、高跟鞋,即使過了18歲也要注意,穿高跟鞋導致的高弓足基本是在成年以後患上的。
患有高弓足的孩子一般多為輕度患者,可以在腳掌部位加入一個軟墊,也叫“蹠墊”,把壓力分散開來,緩解腳掌的痛苦。
家長也可以經常給孩子按摩腳掌,鬆弛腳掌肌肉,使腳掌的肌肉變得柔軟,能夠減輕疼痛。
7 預防足舟骨缺血性壞死
足舟骨是足骨中最後骨化的跗骨,它是構成足內側縱弓的頂點,是重心集中的部位,負載很大,如受到外傷或疲勞損傷,擠壓到骨化中心,使進入舟狀骨中心動脈的血供中斷,就會導致足舟骨缺血性壞死。
此病多發於4~8歲兒童,以好動的男孩子較多。患上足舟骨缺血性壞死時腳背和腳內側緣疼痛,行走負重時疼痛加劇,腳背有壓痛和輕微腫脹,腳的活動受到限製。
如果發現孩子腳背腫痛,應停止運動,限製患足的活動,避免負重,到醫院進行處理。嚴重的需使用行走石膏靴固定。輕者可在鞋內加軟墊,最好是用專業機構提供的內側加高10mm左右的軟墊,改變腳內側緣的受力情況。一般2~3年會恢複正常,或留下輕度扁平畸形。
足舟骨缺血性壞死的預防首先是避免外傷,穿鞋幫麵具有一定保護性的鞋,如皮鞋、旅遊鞋等。鞋要鬆緊適度,不可壓腳麵,兒童最好穿可調節的款式,如係帶式、搭扣式等,因為腳在活動後,肥度會加大,適當的調節肥度避免鞋麵擠壓腳麵。
8 愛運動的孩子是腳跟痛的主要人群
發生在兒童期的腳跟疼痛,有多種原因,主要是由跟骨骨骺缺血性壞死引起。兒童喜愛跑跳,致使肌肉拉力反複、長時間地集中於跟骨結節骨骺上,發生慢性勞損,從而導致跟骨骨骺缺血性壞死。發病期間,腳跟缺乏彈性、疼痛,而且會放射到小腿部分,嚴重的走路都困難,非常痛苦。
另外引起足跟痛的原因還有跟骨骺炎,也多見於愛運動的孩子,高發期在8~15歲。
兒童赤腳或穿著鞋底很薄的鞋、沒有鞋跟的鞋和鞋底沒有彈性的鞋,像薄底的布鞋、平底的布球鞋等,在堅硬的路麵上行走、跑、跳都是引起腳跟痛的原因。
孩子出現腳跟痛,一般多采用物理治療方法,多休息,少站立或行走,穿鞋底厚些的有彈性的鞋、有一點平跟的鞋,最好配有後跟軟墊,減少硬地麵對腳後跟的創擊。
跟骨骨折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