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嬰兒,從學習站立開始,就進入了腳的脆弱生長期,稚嫩的小腳非常容易受到傷害。因為兒童期腳部骨骼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任何不適宜的壓力和外傷很容易引起腳的畸形。如出現扁平足、拇外翻、足外翻、八字腳等問題。但是,這種可塑性使得畸形發生時孩子不感覺很痛苦,無法正確地表達,使父母難以察覺,錯過了最佳矯治期。
統計資料表明,我國有7億左右的人罹患腳疾,已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病因之一。而腳部疾病患者中,隻有少數是先天性的,大部分則是由於在兒童期受到外傷或穿鞋不當而造成的。
1 拇外翻患者並不一定都是女孩子
拇外翻是腳趾部最常見的畸形,患者不分國界、不分年齡。拇外翻形成後,前足生物力學功能紊亂,大腳趾後方的蹠趾關節壓力明顯增加,行走時局部疼痛逐漸加劇,大腳趾內側受擠壓的部位紅腫、脹痛,皮膚增厚。
拇外翻使前腳變寬,足弓塌陷,外觀難看,甚至並發第二趾的畸形,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拇外翻患者多為女性,穿尖頭鞋、窄頭鞋、高跟鞋或頂腳的鞋,使腳趾在鞋尖部受到擠壓、束縛,大腳趾強迫外翻。平足患者也可能並發拇外翻。從反射學角度論述,拇外翻與頸椎問題有關。
兒童期的畸形,主要原因之一是女孩過早穿成人鞋。提醒家長不要為了追求時尚給孩子穿高跟窄頭鞋、厚底鞋和前翹過大的鞋,及時查看孩子腳的生長情況,如鞋小了,就應該及時更換。當然,如果穿了其他不合腳的鞋,也同樣會造成拇外翻,拇外翻患者並不一定都是女孩子。
嚴重的拇外翻需通過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還沒有特別理想的方法,隻有加強預防和鍛煉。如穿適合腳型的鞋,擠腳的高跟尖頭鞋不要穿,經常向內側扳動大腳趾,穿夾腳趾的人字拖鞋(指是在家裏穿的拖鞋或木屐,而不是在戶外穿著的夾趾涼鞋),鍛煉足肌等。
2 穿小鞋大鞋都可能引起槌狀趾
槌狀腳趾多發生在腳的第二趾,腳趾“摳地”形成90°的彎曲,就像小貓的爪子一樣,腳趾畸形、攣縮,關節處有紅、腫、疼痛,還伴隨著蹠骨痛。
槌狀腳趾的發生除了一些生理上的原因外,穿小鞋也會造成這種狀況。鞋頂住了腳趾,腳趾沒有伸展空間而被強迫彎曲,使得腳趾上部與下部的肌肉、肌腱牽引力不均而形成的。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鞋的不合腳並不是隻指穿小鞋,腳疾也會發生在愛穿大鞋、肥鞋的孩子腳上。跑跳中,又大又肥的鞋不能有效地控製腳在正確的位置,腳趾會頻頻撞擊鞋前頭部,這種衝擊和壓力會使腳處於彎曲狀態而無法伸直,導致槌狀腳趾。
嚴重的槌狀腳趾,隻有通過手術將彎曲的骨頭切除進行矯正,所以,預防是非常必要的。兒童應避免穿高跟鞋、尖頭鞋、扁頭鞋、過於瘦小的鞋、過於肥大的鞋。
3 嵌甲和甲溝炎經常是合並出現的
嵌甲是趾甲的側緣過度長入邊上的肉裏,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腳趾甲往肉裏長,又稱為潛甲,多發生在大腳趾上。甲溝炎是趾甲周圍發生的炎症,是由嵌甲引起的。早期不伴感染時叫嵌甲,僅有甲溝軟組織增生;當感染後叫做甲溝炎,這時有明顯的紅腫、疼痛,甚至流膿,還可引發敗血症,嚴重時需拔出趾甲,慢性甲溝炎有時可繼發真菌感染。
造成嵌甲的主要有幾個原因,趾甲受到砸、壓、摩擦等外傷,穿頂腳、擠腳的鞋,趾甲修剪得太短太深等。嵌甲雖不是什麼大病,但很痛苦,就像一個硬物插入肉裏的感覺,尤其在行走或被擠壓時,就更加疼痛。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形成嵌甲後,此時如果穿著合成革、移膜革鞋麵做的透氣性差的鞋,會使細菌的繁衍,出現感染,引發甲溝炎。
嵌甲的治療非常痛苦,即使拔除全部病甲,也有可能新生出來的趾甲還會是病甲。我見到最小的嵌甲患者不到1歲,其實每個年齡段都有發生,它是我國兒童中常見的一種腳病。甲溝炎的高發年齡在小學高年級到高中學生,我國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無論春夏秋冬大多穿旅遊鞋,透氣性不好使得鞋內的環境很差,得甲溝炎的機會很大。另外,給孩子剪指甲不要修剪得太深,趾甲對腳有保護作用,所以趾甲的兩個邊緣角要高於邊上的肉體。
不要小看這個趾甲上的病,患病的孩子在精神和生活上都會受到影響和傷害。
孩子的運動鞋要穿得合適
從國外的統計資料看,甲溝炎患者多為大、中學生,而且男性比女性多,主要是活潑好動、長期穿運動鞋上學的人群。
我們細細地說一下這個過程:
如果在進行踢足球、打籃球、跑跳等劇烈體育活動時,操場上的泥土、沙和小石粒鑽進到鞋內,就會首先摩擦到了襪子;
如果鞋不合適,就會發生鞋與襪之間的摩擦,這種摩擦的加劇就會轉為襪子與腳之間的摩擦,傷及到腳。日本的“腳”研究專家描述了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摩擦情況,“摩擦在腳趾甲周圍造成很多處很細小外傷”,這種持續的刺激,是造成嵌甲的病因之一;
如果出現了嵌甲,再穿著透氣性差的鞋,腳在濕熱環境待著,就會使細菌繁衍,出現感染,引發甲溝炎。所以愛運動的孩子要選擇透氣性好的運動鞋。運動前一定要係好鞋帶,一旦感覺鞋裏進了沙子,就要盡快“抖”出來。
4 灰趾甲與黑趾甲
灰趾甲也稱趾甲肥厚症,是由真菌感染而引起的甲癬。一般是從趾甲的邊緣開始甲床增厚,慢慢發展到整片趾甲,成為粗糙呈灰色或白色肥厚的趾甲。
灰趾甲並無痛苦症狀,但很難看,治療起來也很麻煩,要用銼刀削去肥厚的甲片,每天數次擦藥等,久治不愈還可能外科拔除病甲,不論孩子還是大人都很痛苦。
灰趾甲預防的最好辦法是避免真菌感染。如孩子不要穿爸爸、媽媽的鞋,家裏的拖鞋個人穿個人的,留給客人的拖鞋要收放得有次序,盡可能不要混穿,以免交叉感染真菌;保持腳和鞋的衛生,減少穿透氣性差的鞋,每天回家後把鞋口打開通風;再有就是不要帶孩子去娛樂性的足按摩場所。
黑趾甲屬於外傷,趾甲下淤血而造成的趾甲發烏。黑趾甲的主要原因是趾甲過長;或跑下坡路時突然停下,腳趾向前頂撞鞋頭;鞋穿得太小或太大都會出現這種情況。
黑趾甲隨著趾甲的生長會逐漸移向趾尖,可以經常用溫水清洗浸泡。由於孩子的甲床還未成熟,需要用膠布纏縛進行保護。
5 兒童期是扁平足的高發期
足弓的功能是負重、吸收震蕩及散熱,被稱為人類自身的“天然避震器”。任何對腳的損害導致足弓塌陷,都可能使腳部生物力學發生改變,使腳失去受力平,失去減震及防護功能。
兒童期是扁平足的高發期,因為兒童的身體生長發育迅速,體重迅速增加,活動能力增強,導致足弓塌陷的原因很多,如:營養不均,身體過胖,就可能造成足肌力量不能支撐體重而形成扁平足;如果營養不良,就會造成足肌發育不良,同樣不能支撐體重而導致扁平足;
由於兒童身體各部分機能還沒有發育完成,不適合的負重、訓練或站立過久,也會引發扁平足;
穿鞋不合適,鞋麵、鞋底材料硬,鞋型窄、後跟高、前蹺大的鞋,都會造成骨骼畸形、足肌受損;
塑料、合成革等透氣性差的材料做的鞋,會使腳處於悶熱環境中,引起足肌鬆弛無力,不足以支持足弓,導致扁平足。
如果孩子在站立或行走較長時間後,感到腳部疲乏,酸痛,腳底發熱,腳底中心及腳背可能出現浮腫,那就要引起家長的注意了,這是扁平足的初期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