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7月28日胡錦濤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發展絕不隻是指經濟增長,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麵發展,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堅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10月11~14日,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舉行。胡錦濤提出樹立和落實全麵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
11月27日,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考核各級幹部的政績,既要看經濟建設成果,又要看社會進步;既要看城市變化,又要看農村發展;既要看硬環境的加強,又要看軟環境的改善;既要看當前的發展,又要看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看經濟增長的總量,又要看人民群眾得到的實惠;既要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又要看黨的建設的成效。
2004年
1月5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意見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離不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發達的自然科學,也應該有繁榮的哲學社會科學。
1月9日,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統籌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組成部分。
2月6~21日,中共中央在中央黨校舉辦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研究班。
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全麵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5月5日,胡錦濤在江蘇考察工作,全麵分析了我國改革發展關鍵時期的主要特點,提出把科學發展觀貫穿於發展的整個過程。
6月2日,胡錦濤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會上提出,要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和創新在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的重要作用。
11月9日,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講指出:經驗表明,一個國家堅持什麼樣的發展觀對這個國家的發展會產生重大影響,不同的發展觀往往會導致不同的發展結果。在當今新的時代條件下,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12月3日,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講話,總結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工作。
2005年
2月18日,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建設的意見》指出: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各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第一要務。
3月12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緩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根本途徑,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4月22日,胡錦濤在亞非峰會上講話時指出,構築長期穩定、內涵豐富、與時俱進的亞非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共同構建一個和諧世界。
10月8~11日,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舉行。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2006年
1月9日,胡錦濤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講話,闡述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思想。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
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幹意見》指出:促進中部崛起是我國新階段總體發展戰略布局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把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作為動力,在發揮承東啟西和產業發展優勢中崛起,實現中部地區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4月21日,胡錦濤在美國耶魯大學發表演講,進一步闡述了科學發展觀。他指出:科學發展的理念是在總結中國現代化建設經驗,順應時代潮流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提出來的。
6月30日,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大會上講話,指出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檢驗黨的建設的重要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