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黨建》雜誌采訪了各行業的十名親曆者,傾聽他們講述近十年來中國發展的故事,講述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是如何戰勝一係列嚴峻挑戰,奮力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一節 經濟建設新跨越——李樸民
李樸民,1957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經濟學博士,現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先後在《經濟日報》、《中國工業經濟》、《改革》、《經濟學家》等報刊雜誌發表經濟體製改革等方麵的學術論文百餘篇。他的著作《“九五”時期大型企業集團發展政策研究》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企業集團體製模式研究》獲國家計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工業發展政策——比較與借鑒》獲國家計委機關科技進步一等獎。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
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引擎。剛剛過去的一個月,“神舟九號”飛船和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上天入海”,讓世界矚目。
10年來,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超級雜交水稻、大型飛機等一大批科技重點工程和項目捷報頻傳,這成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進程中的一道亮麗風景。這幾年,中國在世界上第一個走出國際金融危機,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並在新的曆史起點上闊步前行。5年前,中國GDP首次突破20萬億元大關,5年後,中國GDP接近50萬億元,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出口貿易總額位居世界第二,外彙儲備穩居世界第一,大多數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經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製造業大國。2011年,中國人均GDP達到5414美元,步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中國不僅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創造了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曆史性跨越。
其實這1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之路並不平坦,如SARS疫情大麵積肆虐、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甘肅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還有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歐洲債務危機持續蔓延,等等。麵對世罕見的困難和風險,“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平穩前行。在戰勝艱難險阻的過程中,我們還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世界大運會,成功舉辦了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等大型活動,充分彰顯了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政治優勢,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強正確。應當看到,成就背後,得益於10年間中央推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等一係列重大戰略舉措。
——選自《黨建》雜誌2012年08期
第二節 改革開放新步伐——梁穩根
梁穩根,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創始人、董事長。2012年12月12日,梁穩根當選中國年度經濟人物。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我國過去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我國未來發展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
作為一家民營企業,我們三一重工能成功躋身世界500強企業,靠的是改革開放。起步於湖南長株潭經濟圈的三一重工的發展壯大,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這10年,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給我們帶來了新機遇。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板塊,到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戰略等,從海峽西岸、北部灣等經濟區異軍突起,到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漢城市群等都市經濟圈初具規模,全國形成了較為合理的區域發展格局。
近10年來,國家積極參與G20、金磚國家、APEC、中國—東盟自貿區、中日韓自貿區等國際和地區經濟合作,為我們實現“走出去”搭建了高效平台。目前,和我們一起上榜世界500強企業的還有中石化、國家電網、華為等73家(不含台灣企業)。相比之下,美、日兩國企業上榜數量不斷減少,中國企業正在“超日趕美”。像我們三一重工,已設立30家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建成15個物流中心,業務覆蓋達150個國家,同時還在美國、德國、日本、巴西等國設立了工程機械研發製造基地。的確,是改革開放加速了企業的發展。目前集團擁有員工近6萬人,大部分來自農村。正因為我國全麵取消農業稅、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補貼和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投入、深化戶籍製度改革等措施的跟進,解放了生產力,才使農民工轉變為現代產業工人。另外,國家在金融、財政、土地、稅收等政策方麵不斷給予民營企業以扶持,為我們發展壯大創造了良好環境。
作為黨的十八大代表,回眸改革開放的輝煌曆程,我認為這得益於我們黨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可以說,改革開放是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的。
——選自《黨建》雜誌2012年08期
第三節 社會管理新經驗——朱明國
朱明國,中共黨員,廣東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
胡錦濤總書記7月23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就加強社會建設時強調,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我們必須繼續加強工作,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證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去年,廣東烏坎事件的發生和最後的妥善處置,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也給予我們很多反思: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與和諧,要加強社會建設,努力化解社會矛盾。這10年,社會管理遇到空前挑戰:中國網民從接近6000萬到超過5.13億,農民工數量從不到1億到超過2億。具體到我們廣東,流動人口量多、社會矛盾早發多發、社會管理壓力大。中央出台“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等一係列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打破了“管社會”的舊思路,創造了“辦社會”的新格局,取得了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的實際效果,老百姓幸福感普遍提高。今天,“大調解”觀念已在全國深入人心,化解勞資、醫患、環保等矛盾的主要方法從訴訟變為調解。不久前,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更名為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此次更名不隻是名稱的變化,還是職責任務的增加、領導力量的充實、成員單位的增多、工作機構的加強。其實,從“穩定壓倒一切”到“建立和諧社會”,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到“以人為本”,這10年的每一次社會建設理念的變遷,都體現了中央要解決社會矛盾的決心和魄力。
黃泰富是在深圳打工的一家小酒店的麵點師,根據深圳出台的入戶辦法,黃泰富把一家人的戶口從廣東化州農村遷到了深圳。今年,已有約23000名外來務工人員入戶深圳。可以看出,各地正通過實現就業服務、子女上學、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租購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全覆蓋,促進城市與農村人口、流動人口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社會建設鋪就濃重的民生底色。比如在民生工程方麵,農業稅的取消,個稅起征點提到3500元,不斷縮小收入差距。
1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從國有企業擴展到各類企業和用人單位,從單位職工擴展到城鄉居民,從城鎮擴展到農村,數億人被納入社會保障覆蓋範圍。我注意到海外對中國社會建設的評價。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社會的和諧發展的成功經驗具有世界性意義,值得俄羅斯社會關注。烏克蘭—俄羅斯—中國合作中心負責人戈連科說,中國重視社會建設,使公民更有發展的機會與空間。
——選自《黨建》雜誌2012年08期
第四節 民生建設新亮點——馬蘇德·汗
馬蘇德·汗,巴基斯坦著名外交家,2008年開始擔任駐華大使。
我曾被中國一個小山村的故事深深打動。在中國河北省唐山市一個名叫潘家峪的山村,90﹪以上的村民們都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張素榮,一位普通的潘家峪村村民,因為心血管堵塞動了手術,醫藥費用花了近10萬元,這可是個大數目。可她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報銷了大部分費用。這個故事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鼓勵巴基斯坦和其他不少發展中國家堅定了在農村推廣和實施醫療保險的政策。在我眼裏,這是不折不扣的“良政”。在擔任駐華大使期間,我一直密切注意著中國醫療改革的進程。
我還看到,今年7月1日,北京友誼醫院實行了“醫藥分開”改革,既讓患者減少了負擔,又保證了醫院的收入。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覆蓋由城市到農村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製度的網絡,在這張網絡下,有將近13億中國人民受益。我曾多次走進中國各級學校的課堂。從為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到補助寄宿生活費,從啟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到全麵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中國教育改革正逐步實現讓廣大家長負擔越來越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