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種子。1965年7月,他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袁隆平對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他根據所積累的科學數據,撰寫成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國內第一次論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論文,不僅詳盡敘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點,並就當時發現的材料區分為無花粉、花粉敗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種類型。
後來回想起這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不了新,永遠隻能跟在別人後麵。科技創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誌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新,做科技創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1972年,袁隆平與同事們一起率先育成中國第一個實用水稻雄性不育係及保持係“二九南1號”,並於1973年實現“三係”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究出一整套生產雜交種子的製種技術,1976年三係雜交稻開始在全國大麵積推廣。
麵對這一係列的成績,袁隆平並不滿足。1985年。麵對世界性的饑荒,袁隆平以強烈的責任感發表了《雜交水稻超高產育種探討》一文,提出了選育強優勢超高產組合的四個途徑,其中花力氣最大的是培育核質雜種。可是多年的育種實踐,卻沒有產生出符合生產要求的組合。他便果斷迅速地從核質雜種研究中跳了出來,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領域去探索。袁隆平憑著豐富的想象、敏銳的直覺和大膽的創造精神,認真總結了百年農作物育種史和20年“三係雜交稻”育種經驗,以及他所掌握的豐富的育種材料,於1986年10月提出了“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高瞻遠矚地設想了雜交水稻的兩個戰略發展階段,即三係法為主的器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係法為主的秈粳亞種雜種優勢利用;一係法為主的遠緣雜種優勢利用。這是袁隆平雜交水稻理論發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1995年,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係雜交稻每畝增產5%~10%。1996年,為了滿足21世紀所有中國人的糧食需求,農業部提出了超級雜交水稻培育計劃。1997年,袁隆平發起了向超級雜交稻的進軍。
2000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超級雜交稻實現百畝示範片畝產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標。2011年,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畝產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標正式實現。
據統計,截止到2006年,中國累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56億多畝,增加畝產5200多億公斤。近年來,全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麵積2.4億畝左右,全中國年增產的稻穀可以養活7000多萬人口。7000多萬,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呢?它是全世界每年新出生的人口數量的總和。袁隆平對中國和世界的貢獻,用“偉大”二字並不過分。
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至1988年的短短4年內,他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之後,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說:“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2004年年底,袁隆平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之一。評委會在給他的頒獎詞中這樣寫道:“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隻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袁隆平說:“我做過一個夢,夢見雜交水稻的莖稈像高粱一樣高,穗子像掃帚一樣大,稻穀像葡萄一樣結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們一塊在稻田裏散步,在水稻下麵乘涼。”
滿載著袁隆平的夢想與希望,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種和收獲,創造著一個個神話般的奇跡。
第五節 “遼寧”號起航
2011年8月1日這一天,前往大連的機票突然一票難求,各大航空的班次通通售罄。原來,有傳言稱,紛紛揚揚傳了幾年的中國首艘航空母艦“瓦格良”號將在這一天試航。消息一出,全國各地的軍迷網友紛紛飛赴大連,準備一睹為快。事實上,確實有很多人在這一天目睹了這艘傳說中的航空母艦,它試航的視頻隨後也出現在了各大主流網站。
航空母艦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轟動,這和它的巨大影響力是分不開的。航空母艦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是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核心,並整合通訊、情報、作戰信息、反潛反導裝置及後勤保障為一體的大型海上戰鬥機移動基地平台。依靠航空母艦,一個國家可以在遠離其國土的地方,不依賴當地的機場施加軍事壓力和進行作戰行動。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誕生於1918年,它就是同年9月正式編入英國皇家海軍的“百眼巨人號”。自它誕生之日起,便標誌著世界海上力量發生了從製海到製空、製海相結合的一次革命性變化。
進入新世紀後,航空母艦更是逐漸發展成了集各種高新技術和眾多先進武器裝備於一身的“海上巨無霸”。甚至可以說,從一個航空母艦的編隊上,就可以看出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強,就不太可能擁有它。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特別是技術和造船工業能力的提高,才能夠使一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和建造航空母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有了航空母艦以後,國家的海上力量將出現立體化、體係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將一個國家的海上活動能力從近海推向了中遠海。
21世紀初,世界上一共有10個國家擁有航空母艦:阿根廷、法國、意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巴西、印度、泰國、英國和美國。世界各國海軍一共有數十艘在使用。其中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和最大的航空母艦,現役航空母艦數量達11艘。
中國的航空母艦夢由來已久。據史料和文獻記載,20世紀早期,時任國民黨海軍署長的陳紹寬就提出要建造航空母艦,但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積貧積弱,根本無力建造航空母艦。新中國成立後,海軍建設一直受到重視,然而建造航空母艦需要以強大的國力和先進的科技為基礎,多年來航空母艦之夢始終依稀。
但中國的航空母艦夢想一直在。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大將說過,沒有航空母艦就沒有製空權,就沒有遠海作戰勝利的保證。軍委前副主席劉華清也提出,海軍有了航空母艦,質量就會發生大的變化,作戰能力也就會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建國幾十年來,中國一直秉持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原則。但是,隨著綜合國力的穩步提升,中國對於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也就越來越大。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擁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艦已經刻不容緩。
2011年7月,在國防部舉行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宣布,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的航空母艦平台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這是官方第一次證實了傳言中那艘航空母艦的真實性。隨之,這艘名為“瓦格良”號的航空母艦逐漸掀開了神秘的麵紗,正式在世人麵前亮相。
“瓦良格”號是蘇聯時期開始在基輔造船廠建造的,排水量76000噸,實際超過8萬噸,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尼米茲級的航空母艦。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由於經濟困難,無法繼續向基輔造船廠提供資金,建造被迫中止。烏克蘭政府最後決定在國際上公開招標拍賣這艘尚未完工的航空母艦。
1998年,澳門創律旅遊娛樂公司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加上罰息、打官司等總共花費一億美元)的代價買下“瓦良格”號,聲稱要將其改造成一個大型海上綜合旅遊設施——包括迪斯科舞廳、旅館和博彩設備等,日後將其停泊於澳門附近海域。
1999年7月,澳門公司雇用International Transport Contractors(ITC)公司的Sable Cape號拖船,拖著“瓦良格”號開始了漫長的航程。當該船駛抵土耳其北部黑海水域,準備通過土耳其控製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時,遭到土耳其政府的攔阻。西方媒體也借機紛紛大肆炒作“中國航母威脅論”。中國與土耳其從此開始了長達一年半之久的談判……
直到2001年8月,在向中國提出了“瓦格良”號通過海峽時必須具備的20項苛刻的安全條件後,土耳其政府才迫於各方壓力同意了通行的請求。
不久,“瓦格良”號在愛琴海附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風暴。這艘航空母艦船體從風暴中脫險後,蘇伊士運河不允許其通過,再經地中海,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出大西洋,經加那利群島的拉斯帕爾馬斯,2001年12月11日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經莫桑比克的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過馬六甲海峽。2002年2月11日晚抵達新加坡外海,2月12日進入中國南海。
2002年3月3日,“瓦格良”號結束了15200海裏、耗時123天的艱難遠航,成功抵達大連港,從此開始了它長達數年的雪藏和秘密改造。但幾年來,國人對“航空母艦”的猜測和好奇從未停止,直到2011年7月,“瓦格良”號的改造接近完成時,國防部發言人終於證實了人們的猜想。
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已按計劃完成建造和試驗試航工作,並於當天上午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大連造船廠正式交付海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交接入列儀式並登艦視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同出席並宣讀了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賀電。同日,中國國防部正式宣布,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號正式交接入列,艦長為張崢大校,政委為梅文大校。
“遼寧號”航空母艦交接入列,標誌著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果。進入21世紀,全球非傳統安全問題重要性日益上升,中國麵臨的安全威脅的綜合性、複雜性、多變性凸顯。同時,世界新軍事變革蓬勃發展,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亟須加速推進。近年來,在海軍建設方麵,中國不斷進取,已經在水麵艦艇部隊、岸防兵部隊、航空兵部隊、潛艇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形成了強大的海上綜合防衛體係。現代航空母艦不僅是一個國家海軍力量強大的體現,而且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國防、科技力量的綜合體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擁有現代航空母艦,標誌著一個國家海軍的強大,也顯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中國擁有航空母艦,還標誌著中國軍隊捍衛國家主權,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的不變決心。
多年前,對於中國發展航空母艦,中國領導人就表示,目的不是為了和誰比賽,主要是用於完成解決爭端和維護權益等方麵的任務,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
2005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聯合國成立60周年的首腦會議上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第一次係統闡述了中國的和諧世界理念。他說:“應該從四個方麵建設和諧世界:第一,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第二,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第三,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第四,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正式將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的戰略思想寫入了十七大政治報告,提出:“中國將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中國政府和人民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我們堅持把中國人民的利益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結合起來,秉持公道,伸張正義。”
第六節 國家最高科技獎
袁隆平、王選、黃昆、吳文俊……這些名字早已為每個中國人所熟知。他們對於科技的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令世界敬佩的成就。
殲-10飛機工程、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的研製及應用、10兆瓦高溫氣冷實驗反應堆……這些項目名稱或許聽起來拗口,但它們的研究成功卻讓國家、社會和百姓的生活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正是有這樣一批甘於“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科技先鋒的存在,才使中國在飛速發展的新世紀逐步站穩腳跟,屹立東方。
為了獎勵在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組織,調動科學技術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速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提高綜合國力,國務院於1999年5月發布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
根據《條例》,國務院設立了五項國家科學技術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報請國家主席簽署並頒發證書和獎金。獎金數額由國務院規定。獲獎者的獎金額為500萬元人民幣。其中50萬元直接授予個人,另外450萬元作為科學研究經費由獲獎人全權管理具體用途。
根據國家科技獎勵辦公室公布的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流程,要摘取這項桂冠,需經過重重篩選。其評選流程為:省級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推薦或最高獎獲得者個人推薦——院士、專家對推薦人選進行谘詢、打分——國家最高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評選——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審定——科技部核準——報國務院批準——國家主席簽署證書,頒發獎金。
《條例》的規定,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進行宏觀管理和指導。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聘請有關方麵的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負責評審工作並向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提出評審建議。在獎項中,每年不超過兩名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自2000年國家科技獎開評以來,共有22人獲此殊榮,平均年齡超過80歲。
科學的重要,在今天這個時代已毋庸置疑。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巨大源泉。隨著人們的生活與科技的關係越來越緊密,讓科技麵對公眾,讓公眾共享科技,才能更好地用科技為人民謀福利。與此同時,讓更多人了解科技、領悟科學、提升國民的科學素養是中國實現持續發展的根本!
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參加國家最高科技獎頒獎大會時所強調的那樣:“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必須認清形勢、堅定信心、搶抓機遇、奮起直追,圍繞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鬥目標,進一步深化科技改革,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革命力量。麵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大勢,麵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隻有把科學技術真正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真抓實幹,奮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機,贏得發展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