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
“小康”是一個充滿了傳統文化色彩的概念。一般認為,在儒家思想裏,小康是指比大同理想社會較低的一種社會形態。“大同”、“小康”的提法最初見於《禮記·禮運》中記述的孔子與其弟子子遊的對話中。“大同”就是高度的和平與安樂,而“小康”則是低一層次的和平與安樂。“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分別是儒家的最高理想和現實目標。中國共產黨人賦予小康以新的內涵。把中國人民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求,逐漸由一種美好的設想轉變為一種發展戰略。我們今天講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就是這樣一種把世世代代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理想變為現實的發展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們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水平達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緊緊抓住21世紀頭20年這一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
黨的十七大重申了這一目標,並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在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製和主體功能區布局基本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鎮人口比重明顯增加。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公民政治參與有序擴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入落實,全社會法製觀念進一步增強,法治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基層民主製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適應人民需要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麵改善人民生活。現代國民教育體係更加完善,終身教育體係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係更加健全。
——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到2020年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時,我們這個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和發展中社會主義大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麵製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