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在努力的過程中,要懂得適時退讓(1 / 1)

有句話說得好:“學會退讓不等於失敗,隻是代表暫時的停止。”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隻有知道如何退讓的人,才會知道如何加快速度前進。

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地方,發生了一場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吳王闔閭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卻打了個敗仗,自己中箭受了重傷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後,就咽了氣。

吳王闔閭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闔閭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夫差記住了這個囑咐,並叫人經常提醒自己。他叫伍子胥和另一個大臣伯嚭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

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凶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勾踐不同意,發大軍去與吳國人作戰,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將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最後,勾踐對範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範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主動地退讓吧。”

就這樣勾踐帶著夫人及範蠡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裏,叫勾踐給他喂馬,範蠡跟著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勾踐回到越國後,立誌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誌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嚐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產。在他的努力下,越國終於日益強大了起來,最終以退為進打敗了吳國。

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小時候我們就在課本裏學過,但這個令人深省的故事更適用於我們今天奮鬥的過程中。故事中,越王勾踐就是在敗給對手時,利用了適時退讓的對策,也就是“緩兵之計”,最後又加快自己的速度打敗了吳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常常會把停止退讓和失敗、放棄、躲避等詞聯係在一起,似乎退讓總帶有某種貶義和消極的色彩。然而,退讓卻是人世間的節奏。退讓包含了很多層意義,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當下生活的中止,是個積聚能量的過程,在這樣的停止中具有快速生長的可能。

我們在滑雪的時候,最大的體會就是不知道如何停下來。剛開始學滑雪的人,看著別人滑雪,覺得很容易,不就是從山頂滑到山下嗎?當自己穿上滑雪板從山上滑到山下,結果實際上是滾到山下,會摔許多個跟鬥。滑雪的人都會發現根本不知道怎麼停止,怎麼去保持平衡。熱愛滑雪的人都會反複練習怎麼在雪地上、斜坡上停下來。努力練習一段時間後,才學會在任何坡上停止、滑行、再停止。這個時候滑雪者就會發現自己會滑雪了,就敢從山頂高速地往山下衝。因為滑雪者知道隻要想停,一轉身就能停下來。隻要能停下來,就不會撞上樹,撞上石頭,撞上人,就不會被撞死。因此,知道了如何停止,也就知道了如何快速地前進。

我們做任何事,道理都是一樣的。一個聰明的人,做事時懂得適時而止,以便更好地前進。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不要忘記這個做事方法,它會對你的人生大有幫助。

在為將來努力打拚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有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競爭是激烈的,現實是殘酷的,這時不妨讓自己先停一停腳步,以使自己各方麵都得到休整和調節後,再投入到工作中。這樣做比蠻幹、苦幹要好得多,而且還可以更快速地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