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得理也要讓三分(1 / 1)

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做人的一個基本原則,禮讓、寬容自古以來也是我們的傳統品德。不以一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而是將心比心,時刻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這是善於為人處世的奧妙所在。其中,“得理也讓三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處事之道。

在現實生活中,得理不饒人比沒理還欺負人的現象多許多。有些人以自己得理為敲詐手段,害得他人痛苦萬分,這樣的人是沒有寬廣心胸、更是沒有眼光的人,他不知道這樣愚蠢的做法終究會讓自己吃虧——掉在自己給自己挖好的人生陷阱裏。下麵這則故事最能體現這一點。

一頭笨重的大象正在森林裏漫步,一不小心,它踩踏上了老鼠的家,老鼠家頓時變得一塌糊塗。大象為此十分慚愧,真誠地向老鼠道歉,可老鼠卻對此耿耿於懷。一天,老鼠看見大象正躺在地上睡覺,它心想:“報複大象的機會來了!雖然大象是個龐然大物,但我至少可以咬它一口,以解我的心頭之恨。”可是,大象的皮特別厚,老鼠根本咬不動。這時,老鼠發現大象的鼻子,於是它高高興興地鑽進大象的鼻子裏,狠狠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黏膜。大象突然感覺鼻子裏一陣刺激,便用力打了個噴嚏,這噴嚏一下子將老鼠噴出好遠,差點把老鼠摔死。

事後,一批同類們紛紛來探望受傷的老鼠,這隻老鼠忍著渾身的劇痛,語重心長地對同類們說:“大家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啊,得饒人處且饒人。”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不管自己有理沒有理,得饒人處且饒人,得理也應讓三分。如若反其道而行,就會使自己受到傷害。故事中的老鼠便是自作自受的典型,區區一隻小老鼠卻得理不饒人,不自量力,結果可想而知。

“得理”,顧名思義,就是自己擁有采取行動的充分理由或者攻擊他人的得當道理。許多人以為自己得了理,便有了“理直氣壯”的資本,便可以以此作為自己必勝的武器,這是一種愚蠢的想法。我們要知道,害人終究害己,給他人造成傷害的同時,自己同樣不會好過。

在生活中,麵對他人的過失,麵對他人對我們造成的小小傷害,最好的做法便是以一顆寬廣的心胸去寬恕他人,這樣做,不但給了他人一次改過的機會,更使我們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升華。

得理饒人是一種大智慧。會得理饒人的人是一個真正的智者。社會如此複雜,人與人之間發生爭執和碰撞是在所難免的。當有了紛爭,即使認為自己是有理的一方,也應該“得饒人處且饒人”。因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理解他人、寬恕他人,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也許,有很多人會不屑此說,認為說得容易做起來難。那麼下麵的這則事故就會讓你感受到寬恕他人其實並不難。

一輛小汽車不小心將前麵的大卡車的尾燈罩碰碎了,小汽車的司機原以為這下闖下了大禍了。肯定要發生一陣爭吵了,交通擁堵肯定也避免不了,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受害車輛的司機十分通情達理,說對方又不是故意的,大家在路上都不容易,下次多多注意就行了。當肇事司機將50元補償費遞給他時,他隻按市價收了20元賠款,將餘下的30元“補償費”退還給了汽車司機。麵對這次小小的交通事故,雙方都沒有為此爭個你高我低,更沒有惡語傷人,交通道路也沒有因此而受到大的影響,很快就恢複了暢通。

這樣的交通事故我們經常會看到,但是,能夠如上述故事中的事故雙方那般處理事情的人卻很少,大家往往都會為自己車子上的一點點損壞鬧得天翻地覆,爭個魚死網破。結果不但讓雙方心裏不舒服,還給路人、給交通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對於道路上的每一位司機來說,得理饒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得理也讓人三分,能夠起到化解矛盾、息事寧人的良好效果,顯示出了一個人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個人修養,也能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寬容與大度。

在前進的路途上,在努力的過程中,學會給自己、給他人留一條退路,這於人於己,都是人生道路上一個不小的收獲。

我們在與他人交往中,由於性格和思想的不同,產生矛盾是難免的。這時,我們需要有“得理也要讓三分”的胸懷,這樣才能化解矛盾,才能有利於人際關係的良性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一個對事情斤斤計較的人,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不會有人願意與他交往;相反,一個得理饒人的人,不僅會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而且還會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得理也讓三分,是一種做人做事的大智慧,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能少些麻煩,多些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