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少不了要在各種場合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一個最容易得到認可的人,莫過於一個臉龐上掛著善意笑容、凡事不與人斤斤計較、心態隨和的人。
心態隨和的人,不會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與人斤斤計較;不會為了一時心裏麵的不痛快而處處與人針鋒相對、挖苦諷刺甚至綿裏藏針;更不會為了個人得失或利益上的事而在工作中挑三揀四、拈輕怕重。
一個隨和處事的人,做人做事首先考慮的不是自己的利益。隨和的人,性情一般很溫和,會注意說話的語氣和輕重,盡可能不去傷害到任何人。隨和的人,由於能及時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場上換位思考,所以很受大家的喜愛和歡迎。
隨和的態度,來源於人的一種心境。“心靜自然平。”很多富有哲理的語言都談到“心靜”的妙處,而這恰恰能將隨和有力地支撐起來。“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留下的千古名言,正是我們修身、處世的座右銘。一些人麵對紛繁多彩的世界,麵對俗世的種種誘惑,不免會產生浮躁、彷徨,對名利的追逐也愈加迫切,隨之而來的是身心終日忙碌,並由此帶來了一係列的困惑,而當一種欲望滿足了,又會產生新的失落、迷茫、困惑、彷徨……有了這樣的心境,一個人不可能做到隨和。對於曾經的一些輝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經曆,而不要把它當作資曆。
隨和也是一種品質,也是有層次的。初級的隨和是隻要不傷和氣,寧肯拋棄某些原則,以使自己擁有一個寬闊舒適的生存空間。高層次的隨和則是淡泊名利時的超然,是曾經滄海的井然,是狂風暴雨中的坦然。要達到這種境界,是要經過一番磨煉和修養的。人與人以一種隨和的心態謙讓對方,這確實是一種正確、明智的處世方法。隨和能使我們在風雨中覓得一方晴空,在深溝險灘中辟出一塊樂土。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不想被孤立,那麼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性格,我們不要求自己能喜歡身邊所有的人,但我們必須要和氣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個處事以和為貴的人,必有寬廣的胸懷。俗話說得好:“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為人有寬闊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會贏得友誼,擴展人脈。也隻有胸懷寬廣的人,才會解人之難,使人樂於信任親近;而胸襟狹窄者則隻會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諷人之缺,譏人之誤,因而,在他的周圍便會產生一種無形的排擠力,使人對他避而遠之。
那麼,如何才能使自己做到處事以和為貴?怎樣才能擁有博大的胸懷?怎樣才能真正地做一個態度隨和的人呢?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我們應該努力使自己做到“有容”、“無欲”,像大海那樣笑納百川,像高山那樣巍巍矗立,剛正不阿。當然,度量的鍛煉,並非一日之功,還要靠日後長期的修養。
在工作中,與同事間,可能經常出現一些磕磕碰碰,如果不及時妥善處理,就會形成大矛盾。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當與同事發生矛盾時,要努力學會主動地退讓,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換位為他人多想想,以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已經與他人產生了矛盾,自己又的確不對,那麼就要主動放下麵子,學會道歉,以誠心換他心。
總之,無論是做人、經商還是創業,都應將“和”字時時刻刻寫在臉上,刻在心裏。一定要清楚,和和氣氣是做人辦事的根本。永遠不要做損人麵子的事情,不說損別人麵子的話。這樣,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才會有更多的人成為我們的朋友。這樣做於人、於己都是有益處的。
待人隨和是與人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待人隨和,才有親和力,也不會讓別人產生心理壓力,這樣別人才願意與我們交往。同時,待人隨和也是有胸懷、有修養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