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這一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麼是發展、為什麼而發展和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它賦予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進一步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確定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並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基本要求。
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講話,全麵論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他明確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這六個特征的內涵,胡錦濤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指出"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全麵把握和體現"。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定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抓好的一項重大任務,並提出了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
2006年10月,胡錦濤在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我們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的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整體和諧的社會,要貫穿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整個曆史過程。"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是我們黨不懈奮鬥的目標"。這個《決定》在新的曆史條件和時代背景下,總結實踐經驗,解決現實矛盾,拓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講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胡錦濤回顧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曆程,把科學發展觀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發展過程中加以深刻的論述。他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發展對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始終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堅實物質基礎。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前夕發表的這篇重要講話,對將近30年來形成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作出了新的概括和新的論述。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科學命題。十七大報告進一步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曆史進程和成功經驗,對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體係,進行了全麵、深刻的論述。十七大報告指出:"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係。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同時期,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先後為這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理論成果。今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隨著科學的突飛猛進,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繼往開來中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必將不斷得到豐富和創造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