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2 / 3)

馬克思恩格斯還提出了關於黨內鬥爭的理論,主要內容有:第一,黨內鬥爭是黨發展的規律,隻有堅持黨內鬥爭,才能達到黨內團結;第二,黨內鬥爭必須堅持以不犧牲運動的無產階級性質為原則;第三,要用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方法解決黨內矛盾;第四,組織處理務必慎重。

總之,馬克思恩格斯有關黨的學說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無產階級要獲得徹底解放,必須建立自己獨立的革命政黨;共產黨是無產階級最先進的部分;共產黨堅持無產階級的革命綱領,實行正確的路線和策略;共產黨必須按照民主集中製的思想組織起來,實行嚴格的紀律和製度;共產黨必須堅持黨的團結統一,正確進行黨內鬥爭;規定了黨員和領導者的必備條件;共產黨必須堅持國際主義原則。

二、列寧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學說

列寧的無產階級政黨學說是列寧在建黨實踐過程中創立的,而他的建黨活動又是在這個學說思想指導下開展的。之所以用一個“新”字來表述,是因為它是根據新時代(帝國主義時代與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戰爭與革命)、新任務(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建設黨)而提出來的,它劃清了馬克思主義與機會主義、革命黨與改良黨的界限。

(一)《怎麼辦》奠定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基礎

1895年12月,列寧把彼得堡20多個馬克思主義小組聯合起來,成立了“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協會第一次把科學社會主義同俄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因此,它是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雛形”。

1898年3月1日至3日,多個鬥爭協會的代表共9人,在明斯克秘密舉行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關於成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決議,選出了由工人組成的委員會,批準《工人報》為黨的正式機關報。根據大會的決議,各地的社會民主主義者組織從此稱為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委員會。當時,列寧正被流放在西伯利亞,與被流放的同誌一起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但是,黨成立不久,沙皇警察就逮捕了2名中央委員和一些黨員,《工人報》也被迫停刊,黨的活動遭到削弱,各地黨組織仍然處於互不相幹的分散狀態。因此,“俄國社會民主黨的人就是要竭力使黨徹底鞏固起來,製定黨綱,恢複黨的正式機關報”。

正在這時,俄國工人運動內部出現了以馬丁諾夫為代表的“經濟派”。他們在俄國黨成立的前夕,就趁很大一部分馬克思主義幹部在監獄和流放之際,奪取了彼得堡等地“鬥爭協會”的領導權。1898-1900年,經濟派在各個社會民主黨委員會中占了優勢。列寧看到經濟派的宣言後,立即召集被流放在附近的17名馬克思主義者開會,通過了由他起草的《俄國社會民主黨人抗議書》(以下簡稱《抗議書》)。《抗議書》號召大家對經濟主義進行不調和的鬥爭,並且指出:隻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才能成為工人階級運動的旗幟;隻有獨立的工人政黨,才能成為反專製製度鬥爭的堅固堡壘;社會民主黨依靠無產階級的階級鬥爭,就一定能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抗議書》得到各地黨組織的支持,在國外的普列漢諾夫等人也起來進行反對經濟派的鬥爭。

列寧認為,要改變各地黨組織互不聯係、組織渙散的狀態,使黨集中統一起來,首先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同經濟派及伯恩施坦主義劃清界限。1900年,列寧流放期滿後到德國萊比錫,和普列漢諾夫、馬爾托夫等人創辦了《火星報》。《火星報》的代辦員和通訊員同時也是各個地方組織的代表。這就把渙散的地方組織聯成一體,為黨的集中統一做好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在《火星報》上發表了一係列文章,揭露和批判伯恩施坦主義和經濟派,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

列寧的《怎麼辦》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寫成的。它寫於1901年秋至1902年,是對當時俄國社會民主黨內的機會主義派別——經濟派進行係統批判的一部光輝著作。這都著作集中批判了經濟主義,第一次係統地闡述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基本原則,從而奠定了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思想基礎。其主要內容有:

第一,黨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為指南。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隻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

第二,黨是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相結合的產物,黨必須把社會主義理論灌輸到工人運動中去。“我們說,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隻能從外麵灌輸進去,各國的曆史都證明:工人階級單靠自己本身的力量,隻能形成工聯主義的意識,即確信必須結成工會,必須同廠主鬥爭,必須向政府爭取頒布對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而社會主義學說則是從有產階級的有教養的人即知識分子創造的哲學理論、曆史理論和經濟理論中發展起來的。”這個論述以及有關的一係列思想,被後人稱為列寧的“灌輸”理論。

第三,闡明了政治鬥爭與經濟鬥爭的關係,強調了無產階級政黨必須通過革命鬥爭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第四,論證了建立集中統一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必要性。

(二)《進一步,退兩步》奠定新型無產階級政黨的組織基礎

1903年7月30日至8月23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秘密召開了第二次代表大會。出席大會的有43名代表,共代表26個組織。大會由普列漢諾夫主持,主要議程是製定黨綱、黨章和選舉中央領導機構。原經濟派分子要求在綱領中去掉無產階級專政的內容;他們還反對工農聯盟,反對把土地問題列入綱領,反對在綱領中提出民族自決權。經過激烈的鬥爭,大會通過了《火星報》編輯部提出的黨綱草案。這是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後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第一次通過的以爭取無產階級專政為基本任務的革命綱領。這就是“進了一步”。但是,在大會討論黨章的時候,圍繞黨章第一條黨員條件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列寧提出:“凡是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並且參加黨的一個組織,都可以成為黨員。”而馬爾托夫卻認為黨員不一定參加黨的一個組織,他甚至主張不管什麼人,隻要他表示承認黨綱,就可以自行宣布入黨;黨員可以不服從黨的紀律,不受組織的約束。這實際上是要把黨建設成為一個不定型的、成分複雜的、沒有組織紀律的、沒有戰鬥力的、一切知情者都可以參加的俱樂部。列寧等反對馬爾托夫的主張,但由於馬爾托夫得到多數代表的支持,大會通過了他提出的條文。這就是“退了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