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政策(3 / 3)

第一,必須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我國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與時俱進,著眼於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堅持這種精神,既全麵考慮了我們這個多民族的統一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基本事實,又全麵考慮了我國五十六個民族在發展水平和文化風俗上的多樣性與差異性的基本事實;既深刻總結了我國曆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也積極借鑒了世界上一些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理論。在這個理論指導下製定的一係列法律、政策符合實際,從而保證了我國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形成和鞏固,保證了各民族在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保證了我們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統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第二,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民族問題關係到國家全局。要充分認識民族問題的長期性、複雜性和重要性。對待民族問題要實事求是,出現問題要及時解決。要始終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把黨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堅強的領導核心。要重視民族問題的研究,充分發揮民族工作部門的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做好民族工作。

第三,必須全麵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正確的民族政策是保持民族關係健康發展的保證。要重視對各級幹部進行黨的民族政策教育,不斷提高各級幹部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的自覺性。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對民族政策及時進行調整、充實和完善。要鼓勵各地方、各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充分調動各地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製定民族政策的積極性,完善黨的民族政策體係。

第四,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以後,我國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基本上是各民族勞動人民之間的關係。民族矛盾主要表現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民族地區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民族矛盾的根本途徑是通過大力發展各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生產力,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縮小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文化發展上的差距,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民族工作隻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堅持改革開放,才能調動各民族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使民族關係保持長期健康發展。

第五,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加強社會主義民族法製建設。

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重要內容,是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這個製度作為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治製度將長期堅持,但還要依據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進行充實和完善。特別是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新形勢下,要不斷加強民族法製建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繼續發揮它的優越性。

第六,必須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和專門人才,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掌握現代科學文化知識、密切聯係少數民族群眾的少數民族幹部隊伍,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關鍵。培養少數民族幹部不僅要重視數量的增多,而且要重視質量的提高,並注意改善結構。不僅要培養一般幹部,而且要培養中高級幹部,重視培養各種專業技術人才。

第七,必須堅持從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製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貫徹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全國必須統一,但要注意研究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特殊性,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係,體現多民族和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占一定比重的實際,避免“一刀切”。

第八,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要始終高舉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善於集中各族人民的意誌,增強各族人民的凝聚力,調動各族人民的積極性,發揮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正確處理民族關係的人民內部矛盾,反分裂鬥爭要充分依靠最廣大的各民族人民群眾,維護祖國統一這個全民族的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