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主要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宗教觀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體係。它包括中國共產黨對宗教基本問題的認識,以及中國共產黨對如何處理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關係的認識。這個理論體係曆經中國共產黨四代領導集體的探索,日臻成熟與完善,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宗教理論體係。
(一)關於宗教基本問題的觀點
中國共產黨對於宗教基本問題的認識可從三個方麵來認識,即宗教本質觀、宗教曆史觀、宗教價值觀。
對於宗教的本質,中共中央在1982年發布的《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中指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曆史現象,有它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這種信仰和感情相適應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組織,都是社會的曆史的產物。”這一表述,把宗教概念從一個意識形態範疇擴大到了一個社會範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宗教本質和宗教社會功能方麵所界定的宗教含義。因此,當我們麵對宗教問題的時候,既要看到宗教是信仰領域、思想領域的問題,也要看到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宗教問題的群眾性和特殊複雜性等基本特征,慎重對待對宗教問題的處理。
對於宗教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黨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宗教消亡觀,認為宗教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曆史過程,宗教最終走向消亡可能比階級、國家的消亡還要久遠。社會主義社會宗教將長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滅宗教,也不能用行政力量去發展宗教。因此要對社會主義條件下宗教存在的長期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宗教存在長期性的認識是基於對宗教存在根源的分析。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對於宗教存在的長期性側重於從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階級剝削與壓迫的社會根源等方麵來分析。中國共產黨既分析了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曆史根源及社會根源,還指出宗教存在的認識根源和心理根源,進一步指出了宗教的心理支撐和精神慰藉作用,指出了為什麼現代社會宗教仍然存在並不斷發展變化。中國共產黨對宗教消亡問題的認識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繼承,又是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吸取古今中外人為消滅宗教的錯誤做法的教訓之後得出的,對於克服宗教工作中“左”的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宗教的價值,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基於時代限製,多從消極性的一麵來否定宗教的社會作用。黨在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宗教價值的雙重性。1982年,中共中央下發的《關於我國社會主義時期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政策》一文指出:我國的各宗教,曆史上都曾被統治階級控製和利用,起過重大的消極作用。但是,新的曆史時期,我國宗教的狀況已經起了根本性的變化。宗教矛盾主要是人民內部矛盾。宗教團體成為黨和國家聯係信教群眾的紐帶,信教群眾已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力量,宗教正在逐步走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江澤民還曾提出:“我國宗教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與我國文化的發展相互交融,吸取了我國建築、繪畫、雕塑、音樂、文學、哲學、醫學當中的不少優秀成分。”他還指出,宗教教義、宗教教規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積極因素也可用來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宗教的社會作用仍然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麵,也有消極的一麵,還會受到一定範圍內存在的階級鬥爭和國際上一些複雜因素的影響。胡錦濤提出了“宗教關係”和諧的重要性,提出“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加強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的關係,發揮宗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方麵的積極作用”。十七大報告指出,全麵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二)關於當代中國宗教的“五性”論
中國共產黨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宗教本質觀、宗教曆史觀及宗教價值觀,並把這些應用於對中國宗教的認識上,從而得出了我國宗教具有“五性”的基本結論。這是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的宗教問題作出的新認識與新判斷,是中國共產黨宗教觀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一個極大豐富與發展。這一基本認識對於我國宗教工作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宗教有“五性”的基本內容是:中國宗教具有長期性、群眾性、民族性、國際性和複雜性。“在宗教同民族的關係問題上,各個民族和各種宗教有不同的情況。有些少數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某一種宗教……那裏的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往往交織在一起;但在漢族中……則同民族問題基本上沒有聯係。因此……善於體察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的區別和聯係……”其實質上指出了“長期性、群眾性、複雜性”具有普遍性;但是“民族性、國際性”卻不具有普遍性。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我國宗教作出實事求是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對我國宗教情況的準確概括。